日前,上海教育科學研究院發布了《2018年全國高等職業院校適應社會需求能力評估報告》和《2018年全國中等職業學校辦學能力評估報告》🧑🚀,這是繼2017年以來第二次發布全國職業院校評估結果。報告呈現了我國職業院校辦學整體狀況,指出了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按照《高等職業院校適應社會需求能力評估暫行辦法》和《中等職業學校辦學能力評估暫行辦法》要求𓀌,上海教育科學研究院受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委托,於2018年開展第二輪全國職業院校評估✯,共采集到全國6800余所職業院校(含1300余所高職院校和5500余所中職學校)的數據信息和34萬份抽樣調查問卷🧑🏽🍳⏰,經過數據復核🙎🏼♀️、建立評估模型和專家評議📹,形成兩份評估報告。
報告分析了我國職業院校辦學基礎條件、師資隊伍🧛🏽♂️、校企合作、人才培養➞、學生發展和社會服務能力等方面的情況👩🏽🎨,並與第一輪評估結果作了比較分析🦍。報告顯示🚡,高職院校適應社會需求能力和中職學校辦學能力整體上較第一輪評估狀況均有所提升。
一是辦學條件明顯改善。2017年🆕,全國高職院校生均教學儀器設備值達到1萬元,比2015年增長12.6%;全國中職學校生均教學儀器設備值超過6000元,比2015年增長28%,其中西部地區增長最快🔢,增長率達32%。
二是校企合作得到深化。2017年,高職院校校企共建校外實習實訓基地達16.68萬個👲🏿,企業提供的校內實踐教學設備值總額達61億元🐭,校均達到493萬元;中職學校中,90%以上建立了校外實習實訓基地,70%以上有專業教師進入合作企業實踐👩🏿🔧🤵🏻♂️,60%以上聘請了企業兼職教師。
三是高職院校服務產業升級水平持續提高。58.5%的專業點對應地方支柱產業🤨🪳,相應的在校生達到569萬人,比2015年增加23萬人。服務新產業、新裝備♡、新動能的專業點數大幅增加,財經商貿👨🏿🏫、裝備製造、電子信息、醫藥衛生等專業大類的在校生規模均超過100萬人。
四是高職院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成效明顯🤷♂️。高職院校2017年社會培訓和技術服務收入金額超過50億元,校均達到400萬元🪻。畢業生留在院校所在地直接就業的占當年畢業生總數的58.3%🛬,較2015年提高6個百分點🧔。
五是職業院校畢業生成為教育扶貧生力軍🎋。2017年,“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的高職在校生總數超過18萬👩👧💪,46%的畢業生在當地就業♠️📀;地處深度貧困地區的中職學校有14.2萬名學生實現就業,就業率超過90%。
報告指出,職業院校辦學中還存在著一些突出問題。一是部分院校辦學條件薄弱。高職院校中🧛♂️,有一半左右生均教學及輔助、行政辦公用房面積低於合格標準,80余所院校的生均教學儀器設備值低於合格標準,100余所院校生均校內實踐教學工位數小於0.2個;中職學校中👩🏻✈️,建設用地👩🏼🦰、生均占地面積、生均校舍建築面積等指標不達標的均占參評學校半數左右。二是經費投入不均衡問題依然存在。一些省份年生均財政撥款水平低於4000元的高職院校數相比2015年增多;投入不足導致近一半中職學校需將主要精力放在解決經費問題上。三是教師隊伍數量與結構問題並存🤶🏻。近七成高職院校的生師比超過18∶1,專任教師不足兩人的專業點有1500余個;1400所中職學校生師比超過20∶1🕵🏻♀️📢,1600余所中職學校未達到“專任教師不少於60人”的標準要求。四是部分高職院校發展和服務能力仍然較弱。400所院校的年政府購買服務到款額不到1萬元🗝,300所院校的年技術服務到款額不足1萬元,近450所院校3年累計縱向科研到款額低於5萬元👩🏿✈️,500多所院校3年無橫向技術服務到款👨🏻⚕️。五是中斷學業的中職學生數量較多🪮🪞。近3年𓀌,全國有60余萬名中職學生中斷學業。六是貧困地區校企合作面臨困境。半數貧困地區的中職學校教師難以進入企業實踐,六成學校無企業訂單培養學生。(中國教育報記者 宗河 )
2018年全國高等職業院校適應社會需求能力評估報告
全國教育大會要求“大力辦好職業院校🧙🏼🧑🏼💼,堅持面向市場🛳、服務發展、促進就業的辦學方向,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更多高技能人才”,《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作出具體部署👫🏼。為客觀評價全國高等職業院校適應社會需求能力,推動高等職業院校不斷變革👩🎤,主動融入經濟社會發展⚱️,根據《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關於印發的通知》(國教督辦〔2016〕3號)要求🖨🙆,2018年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受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委托,對全國高等職業院校適應社會需求能力進行評估🏖,形成評估報告🗿🤦🏻♀️。
一、評估過程及特點
本次評估是繼2016年首次開展以來的第二輪,評估主要分為四個階段:
一是數據采集階段(2018年3月至7月)🏊🏽♂️™️,按照《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關於開展2018年全國職業院校評估工作的通知》(國教督辦函〔2018〕17號)要求👩🏻⚖️,項目組組織全國高等職業院校進行數據信息填報,先後經過核對參評院校名單🚶♂️➡️、發放參評院校賬號密碼、學校填報數據、省級審核並提交、數據復核、學校確認等環節💆🏻,采集過程強調數據真實、客觀。
二是學校自評階段(2018年8月至10月)👃🏿👽,各高等職業院校依據本校數據信息進行自評💂🏼♀️,並於9月30日前在學校門戶網站發布自評報告,依據各高等職業院校門戶網站監測❤️,82%的高等職業院校已面向社會公開自評報告💇🏽,甘肅😌、北京、江蘇、雲南、河北、廣東、福建等7個省份(省、自治區、直轄市🪆,下同)超過95%的院校已公開🖱🧘🏼♀️,新疆、西藏、黑龍江📺、天津🥷🏿、貴州等5個省份的院校公開率不足50%👱🏻♂️。
三是省級評估階段(2018年8月至11月),各省下載本省數據信息🆗,結合院校自評報告進行省級評估👳🏿♀️,10月31日前形成省級自評報告。
四是整體評估與報告撰寫階段(2018年8月至2019年5月),8月初至11月初👱🏿♂️,圍繞評價指標🚃,清洗數據和分析數據👼🏽,設計評估模型,並按規則定義進行數據演算與擬合;11月初至12月底,組織業內資深專家開展同行評議,進行大數據復核,起草修改評估報告🩷🧘🏻♀️;2019年1月至5月,修改完成評估報告。
本次評估主要體現了以下特點🔥:
1.明確導向性。重點圍繞“適應社會需求能力”進行評估,在對傳統教育評價進行反思後設計了20個評價指標,主要依據三個方面,一是貫徹黨和國家關於大力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精神,圍繞“服務發展🛄、促進就業”的辦學方向🍦、“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等👴🏽,設計了專業與當地產業匹配度👩🏻🦯🐁、企業提供的校內實踐教學設備值、年支付企業兼職教師課酬、直接就業率🦯、畢業生就業去向、政府購買服務到款額📆🤢、技術服務到款額等指標,引導高等職業院校更好對接科技發展趨勢和市場需求,提高產教融合效能,提升服務地方和行業發展的能力🪦。二是按照傲世皇朝平台、財政部等提出的有關高等職業院校設置標準、合格標準和投入要求🖍,設計了年生均財政撥款水平、生均教學儀器設備值🫅🏽、生師比🤾♀️、生均教學及輔助行政辦公用房面積等評估指標,同時還特別強調了開設專業的資源配置要求,引導高等職業院校不斷夯實適應社會需求的基礎保障條件🛵。三是依據職業教育管理部門近年工作要點🚣🏽♀️,設計了“雙師型”教師🙋🏻♂️☁️、信息化教學、校外頂崗實習、企業訂單培養、校內實踐教學工位等指標🪀,引導高等職業院校不斷深化改革🏊♀️,凸顯類型特征🫣,提高適應社會需求能力。
2.強調客觀性🙎🏽♂️。評估主要采用網上評估、不進學校的方式開展,重在以院校填報的相關數據為主要基礎🧑🏻🎓,以公開統計數據、院校網站數據、自評報告等相關資料為輔助。本報告主要依據本次采集的全國1264所[1]高等職業院校評估數據及1250名院校長、6290余名專業主任👩🏿🍳、62900余名學生的抽樣調查問卷信息[2],以及上一輪評估的相關數據材料🔭,並結合2015至2017年全國高等職業院校相關統計數據等進行了大數據復核🧖🏽。
3.堅持公正性。以院校設置標準作為評估的基本依據與主要參照,首先依據《高等職業學校設置標準(暫行)》(教發〔2000〕41號)和《普通高等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指標(試行)》(教發〔2004〕2號)中要求的設置標準🌿、合格標準開展評估,無相關標準的則依據所有學校數據的中位數為基線開展評估。同時👩🏻🍼,註意與上一輪評估的情況進行比較,以發現高等職業院校適應社會需求的發展變化。
4.註重可信性。為避免數據極值引起平均值波動等問題📂,評估以數據中位數代替平均數優化數據統計分析評價,通過找出高於中位數、低於中位數的分布🛟,進行客觀評價🧑🏻。在此過程中,註重對數據的處理分析,分別采用描述統計🔉🚉、假設檢驗📬、可信度分析🐎、相關性分析🚈👰🏼♂️、聚類分析🫲、判別分析等多種分析方法。評估還結合了對內蒙古、海南、河南🏋🏽♀️、甘肅等省份的實地調研情況📱,驗證相關評估結果,優化評價方法🤳,提升評估信度🛀。
5.突出有效性🧼。註重以指標為基礎設計聚類分析評價模型,報告通過分析20項指標、81個采集點📧🚣,通過量化處理、方差計算、偏差修正、專家判定🫳🏽、加權匯總等方法不斷擬合,建立院校發展能力🚣🏻♀️、服務貢獻能力兩個維度的高等職業院校適應社會需求能力評價模型👨🏽🦰,以1264所高等職業院校得分為基礎,聚類形成各省份的高等職業院校適應社會需求能力綜合指數,並形成聚類分布🧑🏻🎨,以此為基礎開展分區域、院校評價😡。
二🧛🏼、基本評價
(一)院校辦學條件明顯改善
2017年,全國高等職業院校招生數達350.7萬人,比上一年度增加7.5萬人;在校生數1105萬人,比上年增加22.1萬人🤳🏽。全國高等職業院校生均教學儀器設備值達到1.0萬元,與2015年相比增長12.6%,兩年來生均教學儀器設備值增幅在50%以上的院校達139所🐣;376所院校生均教學儀器設備值超過1.2萬元🥷🏽,是傲世皇朝平台關於高等職業院校基本辦學條件最高標準要求的3倍[3]🫲🏿;151所院校的生均教學及輔助、行政辦公用房面積超過32平方米[4]🧏♀️;50余所院校接入互聯網出口帶寬達萬兆以上💇🏼♂️,數字資源總量在1000 GB以上的院校623所,上網課程數在100門以上的院校284所👎🏽,561所院校實現無線網絡校園全覆蓋。
國家高度重視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把專任教師全員培訓和企業實踐作為提升雙師素質的重要舉措🦹♀️🏄🏿♂️,鼓勵企業工程技術人員、高技能人才到職業院校擔任專兼職教師🪺。2017年,高等職業院校的師資隊伍結構優化🏊♂️,數量和質量明顯提升🧑🏿🦱。專任教師數量48.2萬人,比上一年度增加1.5萬人👨🏼🦰;高級職稱教師14.5萬人⏪,比上年增加0.8萬人☆。雙師素質專任教師的比例由2015年的52%提高到54%,達到70%以上的院校有259所;兼職教師數量達15.9萬人,規模保持穩定。根據問卷調查數據,絕大多數專業主任都具有企業工作經歷👩🏼🦰,有45.0%的專業主任企業工作經歷超過三年❤️。
(二)校企合作的企業參與度有所提高
2017年,高等職業院校的校企共建校外實習實訓基地數達16.68萬個,近300所院校年生均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實訓時間超過500小時,160所院校開展訂單培養專業占比超過50%🏝,近300所院校企業訂單學生超過在校生總數的10%,企業育人主體作用初步發揮。
2017年,企業提供的校內實踐教學設備值總額達61億元❎,比2015年增加17億元,校均達到493萬元💆🏻♂️。企業把設備放在高等職業院校,學校有使用權但不納入學校固定資產🫲🏼,成為實踐教學對接企業生產實踐的一種新模式。院校聘請企業兼職教師總量達15.87萬人,年授課量達2062萬課時🧑🏻🦯➡️,相當於3萬多名專任教師的年工作量[5];864所院校兼職教師授課量在5000課時以上📴。院校年支付企業兼職教師課酬總額達13.91億元👷🏿♂️,872所院校年支付企業兼職教師課酬總額均超過30萬元🆑。企業兼職教師將產業發展的最新理念、技術♟➜、生產工藝等元素融入教育教學過程👞,提升了專業教學的有效性。
(三)適應產業發展能力持續提升
高等職業院校註重專業設置對接區域支柱產業發展,共設置專業點3.7萬個🚿,其中58.5%的專業點對應地方支柱產業,覆蓋在校生數達到569萬人⛔️,比2015年增加23萬人🎺。
服務新興產業、民生需求的專業發展迅速。2017年,服務新產業📀📕、新裝備、新動能的專業點數大幅增加。財經商貿、裝備製造、電子信息、醫藥衛生等專業大類的在校生規模均超過100萬人🧔🏽♂️,校均相關專業點數分別達到5.1個、4.0個、3.8個、1.4個。智能製造、電子信息、移動互聯技術等專業點數達12000多個。服務民生需求的康復護理、健康養老等專業點數達3126個🦍。這些專業的開發與增長,適應了相關產業的發展需求。
(四)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成效明顯
服務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的技術研發和產品升級、促進技術技能積累與創新,加強社會培訓和促進終身學習,已經成為高等職業院校服務區域發展的特色☔️。2017年🤶🏿👩💼,高等職業院校社會培訓和技術服務收入金額超過50億元6️⃣,比上年增加6.0億元,校均達到400萬元,其中🥅🙍🏻,57所院校的橫向技術服務到款額超過1000萬元,比2015年增加31所;21所院校縱向科研到款額超過1000萬元,比2015年增加14所。
高等職業院校畢業生進入中小城市和小微企業發展的人數增多,促進了所在區域勞動力素質提升和人力資本開發。2017年畢業生留在院校所在地直接就業的達146.7萬人,占當年畢業生總數的58.3%,較2015年提高6個百分點;79.4%的畢業生在與專業相關崗位就業👮♂️,較2015年提高4.5個百分點;在中小微企業及基層就業的達177.3萬人,占畢業生總數的70.5%,較2015年提高5.8個百分點。例如,寧夏工商職業技術傲世皇朝、陜西職業技術傲世皇朝、新疆輕工職業技術傲世皇朝等一批高等職業院校畢業生當地就業率都超過80%,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撐。
(五)高等職業院校正在成為教育扶貧生力軍
中西部地區布局在地級市高等職業院校為教育扶貧奠定了基礎👩🏿🦰,新疆🎓、西藏、青海、四川、雲南🖐🏻、甘肅分布在“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的院校有36所➜,在校生總數超過18萬人,46%的畢業生在當地就業🏃♂️➡️,充實了深貧地區生產、管理、服務一線人才隊伍,為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甘肅省高等職業院校主動對接當地建檔立卡的貧困村、貧困戶和貧困人口,實施職業教育精準扶貧,每年培養“兩後生”[6]6萬名💒🍀、培訓新型職業農民1.6萬人次🏌️♂️、培訓中職教師2400人次。同時🚶♀️➡️,對貧困家庭學生就讀高等職業院校免除學費和書本費,擴大省內高等職業院校在貧困縣單獨測試招生和中職應屆畢業生推薦直升招生計劃,並對貧困家庭畢業生推薦就業,成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重要途徑。
高等職業院校積極落實東西部扶貧協作要求,山東、廣東、遼寧等14個省份的高等職業院校承擔支援中西部地區招生協作計劃,面向貴州🐦🔥、廣西、甘肅等10個中西部地區安排專科招生計劃12萬人;上海市製訂對口支援全覆蓋實施方案,開發當地產業發展急需專業,推動喀什地區職業院校發展。新疆農業職業技術傲世皇朝牽頭組織內地多所知名院校優勢資源,幫扶南疆多所職業院校,形成了“M(多所內地名校)+1(新疆農職傲世皇朝)+N(南疆多所職校)”的職業教育扶貧協作新模式。
(六)實踐教學有效促進學生就業能力
2017年1️⃣🎐,高等職業院校校內實踐基地數6.06萬個🧙🏻♀️,平均每個專業點1至2個,比2015年略有增加👩🏿🦲;校內實踐教學工位數504萬,生均約0.5個🧖🏻,基本滿足學校實踐教學活動的開展。
高等職業院校的校內實踐基地建設促進了學生實踐能力培養👩🏼🏭。2017年,全國超過55%的畢業生獲得國家頒發的中高級職業資格證書🌩,拓展了就業創業本領🤱🏽。高等職業院校畢業生直接就業率達到90.7%,自主創業畢業生人數超過3.5萬人🏃,占比1.3%👩🎤🖖,高等職業院校為我國穩定和擴大就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職業教育服務能力顯著提升”是《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的主要發展目標之一。相比上輪評估,高等職業院校適應社會需求能力雖有提高,但總體上仍然存在服務能力不足等問題🤹,主要集中反映在以下方面。
(一)服務社會能力偏弱的院校數量較多
400所院校的年政府購買服務各類到款額不到1萬元🐸,300所院校的年技術服務各類到款額不足1萬元🐬,近450所院校2015年至2017年三年累計縱向科研到款額低於5萬元,500多所院校三年沒有橫向技術服務到款額,服務貢獻能力不強或與辦學基本能力水平不相匹配。
(二)部分院校基本辦學條件薄弱
90多所院校在校生數低於2000人設置標準,其中公辦院校占四成;一半左右的院校生均教學及輔助👩🏽🦲、行政辦公用房面積小於合格標準,其中公辦院校占七成🔱;80余所院校的生均教學儀器設備值小於合格標準⚄,公辦院校、民辦院校各占一半;100余所院校生均校內實踐教學工位數小於0.2個💆。發揮企業合作育人作用的能力不強🌾,750多所院校擁有的企業提供的校內實踐教學設備值低於100萬元,50多所院校僅有10%的專業擁有企業兼職教師授課⛴。
(三)經費投入不均衡問題依然嚴峻
公辦高等職業院校辦學經費投入不均衡現象依然存在。11個省份年生均財政撥款水平低於4000元的公辦院校數相比2015年增多;超過170所民辦院校舉辦者當年投入不足100萬元,年生均財政性經費投入的中位數僅為400元,近七成民辦院校年生均財政性經費低於1000元。公辦高等職業院校年生均財政撥款水平不應包含按照收支兩條線要求上繳後返還學校的學費[7],但仍有省份將學費計入生均財政經費撥款水平👮🏻♂️。
(四)教師總量不足,結構不合理
專任教師總量不足🦴,生師比不達標,近70%的院校生師比超過18:1,近30%的院校生師比超過23:1;專任教師數量不足70人的院校有30多所🦸🏻♂️,專任教師不足2人的專業點有1500余個🔻。教師隊伍結構不合理📯,雙師型教師比例偏低🕖,一批院校雙師型教師占比還不足10%;高等職業院校教師中具有高級職稱的比例僅為30.1%,有12個省份該比例甚至低於當地的普通高中🧒🏽。
四🧑🏼🦳、對策建議
(一)面向國家教育行政部門的建議:修訂基本辦學條件指標標準,引領高等職業院校提高辦學基礎能力和服務貢獻能力
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加速👩🍼,高等職業教育已經進入了強調內涵發展、特色發展和創新發展的新時代,對高等職業院校辦學基礎能力和服務貢獻能力都提出更高要求,《高等職業學校設置標準(暫行)》《普通高等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指標(試行)》已難以滿足當前需要。國家教育行政部門要予以研究修訂,圍繞高等職業教育質量提升的核心目標,適度提高部分設置標準,酌情增加產教融合效能、校企合作、社會服務、信息化教學等指標,發揮標準的引導作用🛹,推動高等職業院校不斷夯實辦學基礎能力🙇🏽♀️,提高服務貢獻能力。
(二)面向地方政府的建議:保障辦學投入👩🔬,夯實院校基礎,優化政策環境,激發高等職業院校服務貢獻動力
一要加強對薄弱高等職業院校的支持力度,尤其是基本辦學條件不達標的院校🧑🏽💻,增加經費投入🪵,提高基本辦學條件🧑🧒,實現精準幫扶🤛🏿。推進公辦高等職業院校的生均撥款製度政策有效落實🐗。二要充分認識到產業發展升級🌱、人工智能等經濟社會高速發展背景,及其對高等職業院校師資隊伍數量和質量提出的更高要求,協調有關部門✊🏻,有計劃地增加教師編製2️⃣👪,足額配置專任教師♦️。三要將產教融合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同步規劃產教融合發展政策措施、支持方式、實現途徑和重大項目,將教育優先🌜、人才先行融入各項政策。結合地方產業發展和院校特色與實際👩🏼,積極探索通過購買服務👨🏿🍳、委托管理等方式🔼,支持企業參與公辦院校辦學👩🦰,合作開展技術協同創新,激發高等職業院校服務貢獻動力。
(三)面向省市教育行政部門的建議:優化院校與專業布局,強化政策落實,完善教師評聘製度🚣🏼♀️,引導院校提高服務社會能力
一要根據區域產業發展、科技發展以及人才需求結構等,優化高等職業院校布局與專業設置🧑💻。引導院校加大對部分資源不足專業的投入力度🧝🏽♀️,確保辦學經費和基本辦學條件達到標準。二要完善高等職業院校教師評聘製度🧑⚕️,適當提高院校評聘教師權限👨✈️。完善高等職業院校“雙師型”認定標準,統籌安排教師企業實踐😋,加強兼職教師考核評價,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師隊伍的素質與結構。三要引導院校樹立全方位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辦學理念,明確院校人才培養與社會服務的雙基定位🚵。將研發與技術服務作為引導院校發展的重點內容,不斷增強專業支撐與服務區域產業發展的能力,逐步將服務經濟社會作為院校發展的自覺行動🦡✩。
(四)面向高等職業院校的建議:對接市場需求,加強基礎條件建設,優化教師隊伍結構,加快提高技術服務與研發能力
一要保障基礎設施與專業教學設備的投入🦹🏽♂️,完善辦學基本條件🥦,面向市場主動吸引行業企業參與辦學,確保專業教學和育人工作的有效開展👨🏼🎤。二要落實《職業學校教師企業實踐規定》,合理安排和調配好教師的教學和企業實踐🌮,建立教師和企業人員雙向交流機製🐦,提高師資隊伍雙師素質🪘。三要樹立社會服務意識,建立緊密對接產業鏈🚄、創新鏈的專業體系👧,圍繞產業需求強化實踐教學,完善以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主的培養體系。把教師開展技術研究🟢♈️、技術升級、成果轉化等技術服務,作為職稱晉升⬜️、工資福利🧑🏻💼🧑🏿✈️、職務聘任等方面評價考核的重要內容。結合區域環境和產業轉型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在職員工培訓、合作技術研發等🔘,創新服務模式,增強社會服務能力。
[1] 2017年🥩🫲🏽,全國共有1388所獨立設置的高等職業院校🧎🏻➡️,按照評估參評範圍關於“2015年8月31日前已設立、截至2017年7月已有畢業生且獨立設置的職業院校”的要求🚤,共有1264所院校參評,參評率為91.1%。
[2] 校長問卷主要反映校長的工作狀態、辦學理念和校企合作情況等🥚;專業主任問卷主要反映專業教學🧘♂️、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教師發展等👳🏽♀️;學生問卷主要反映實踐教學效果、課時開設結構🧑🏼🏫、未來就業發展等🧐。
[3] 《普通高等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指標(試行)》規定⇢,各類院校生均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標準為:綜合、師範、民族院校,工科、農、林院校和醫傲世皇朝校為4000元/生,語文、財經🧑🏼🦱、政法院校,體育院校和藝術院校為3000元/生。
[4] 《普通高等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指標(試行)》規定,各類院校生均教學行政用房標準為🧎🏻♀️➡️:綜合、師範🤐、民族院校14平方米/生,工科👩🏿🎤、農👩👩👧、林院校16平方米/生,醫傲世皇朝校16平方米/生🦻🏻,語文、財經、政法院校9平方米/生,體育院校22平方米/生,藝術院校18平方米/生。
[5] 註:按高等職業院校專任教師每周12-16學時教學任務、每年40個工作周計算。
[6] 註🤽♂️:“兩後生”即初中畢業後、高中畢業後未能繼續升學的貧困家庭中的富余勞動力。
[7] 高等職業院校生均公共財政教育經費撥款是指“地方財政通過一般公共預算安排用於支持高職院校發展的經費🧛🏼,按全日製高等職業學歷教育在校生人數折算的平均水平,包括基本支出和項目支出”🏄🏿♀️。
(來源: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2018年全國中等職業學校辦學能力評估報告
全國教育大會要求“大力辦好職業院校”。《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強調“沒有職業教育現代化就沒有教育現代化”,並把“職業院校教學條件基本達標”作為2022年要達到的第一個具體指標。為客觀評價全國中等職業學校辦學能力,促進各級政府和學校按照設置標準加快改善辦學條件🚴🏿♀️、規範辦學、提高專業教學能力🫧,根據《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關於印發的通知》(國教督辦〔2016〕2號)要求🧏🏼👱,2018年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受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委托,對全國中等職業學校辦學能力進行評估⏪。
一、評估過程及特點
本次評估是繼2016年首次開展以來的第二輪評估,與2018年高等職業院校適應社會需求能力評估同步開展🧀。評估主要分為三個階段👨🏽🍼。
學校數據采集與審核階段(2018年3月至7月)。按照《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關於開展2018年全國職業院校評估工作的通知》(國教督辦函〔2018〕17號)要求,組織全國中等職業學校進行數據信息填報[1]🧧,包括核對參評院校名單[2]、學校填報數據🙎🏼♂️、省級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審核提交、數據復核、學校確認等環節,采集過程要求數據真實、客觀。
省級數據下載與自評報告撰寫階段(2018年8月至11月)🧖🏻。各省下載本省中等職業學校數據信息,以此為主要依據開展本省評估,形成省級自評報告💖,並於10月31日前報送。截至目前↗️🚬,30個省份(不含新疆)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已提交省級自評報告。
全國數據分析與評估報告撰寫階段(2018年8月至2019年5月)🙆🏼♀️。8月初至11月初🍌,圍繞評估指標❕,進行數據清洗和分析,設計評估模型✌🏼🤙🏽,進行數據演算與擬合;11月初至12月底🦊,組織業內資深專家開展同行評議🧁,進行大數據復核,起草修改評估報告;2019年1月至5月,反復修改完善評估報告。
本次評估主要體現以下特點:
1.堅持正確導向。評估使用的19個指標👩🏿🦳,體現國家對中等職業教育的政策導向和發展要求🎗。例如,用專業與區域產業匹配度🈵、企業提供的校內實踐教學設備值、企業訂單學生所占比例等指標體現職業教育“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政策要求等。
2.堅持客觀公正👳🏻♀️。評估主要采用網上評估🌑、不進學校的方式開展,評估數據以學校填報的客觀數據和校長、教師、學生問卷為主[3],同時參照公開統計數據、學校網站數據、自評報告等相關資料🌠⛓。
3.堅持科學可信👦🏼。為避免統計分析中數據極值引起平均值波動等問題,評估以各采集項數據值分布的中位數代替平均數,進行數據統計分析,通過找出高於中位數、低於中位數的分布𓀘,進行客觀評價。註重對數據的處理分析👨🏿⚖️,分別采用描述統計、假設檢驗🧑🏽🎄、可信度分析、相關性分析、聚類分析、判別分析等多種方法。同時,評估還結合了2018年秋季對內蒙古、海南🙏🏿、河南、甘肅等省份實地調研情況,驗證相關評估結果,優化評估方法☝🏿,提升評估信度🤷♀️。
二、基本評價
(一)為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做出重要貢獻
2017年,全國中等職業學校10671所,全日製在校生1592.5萬人,占高中階段在校生總數的40%🫵,同時註重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並舉,2017年資格證書培訓和崗位證書培訓的註冊學生數近332萬人次,結業生數達464萬人次。[4]中等職業學校共開設320余種專業,專業點近40000個,基本覆蓋國民經濟主要行業👩👧,推動了高中階段教育的多樣化和特色化發展👱🏼♀️,優化了新增勞動力結構。
(二)教師隊伍整體水平有所提升
2017年,全國中等職業學校專任教師84萬人,師生比1:19🧎🏻♀️➡️,平均達到“師生比1😍:20”的要求🍀💌。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專任教師的比例達到91.6%,比2015年提高1.5個百分點👨🏽🚀。“雙師型”教師比例為31.6%,比2015年提高1.5個百分點,平均達到“雙師型教師比例不低於30%”要求。[5]
(三)基本辦學條件持續改善
2017年,全國中等職業學校生均教學儀器設備值超過6000元,比2015年增長28%,其中西部地區比2015年增長32%,教學資源條件改善成效顯著。全國中等職業學校每百名學生擁有教學計算機27臺,比2015年增加2臺🐻❄️。每百名學生擁有網絡信息點數為17個,比2015年增加2個。[6]根據問卷調查數據,80%的學校擁有管理信息系統。93.5%的中等職業學校設有校內實踐教學基地,生均校內實踐教學工位數為0.44個,基本滿足校內實踐教學活動要求☝️。
(四)校企合作有效性得到提高
2017年,90%以上的學校建立了校外實習實訓基地,80%的學校有畢業生進入校企合作單位就業,70%以上的學校有專業教師進入合作企業實踐,60%以上的學校聘請了企業兼職教師🪧。全國半數以上學校開展了企業訂單培養,相比上一輪評估提高近10個百分點。
企業將設備放置在中等職業學校,學校有使用權但不納入固定資產,成為加快學校設施設備更新、推動實踐教學對接企業生產的重要途徑。2017年,25%以上的學校有企業提供的實踐教學設備🚴🏻♀️,獲得企業提供實踐教學設備值超過10萬元的學校達450余所。
(五)在教育扶貧中發揮積極作用
全國深度貧困地區有中等職業學校347所[7],在校生數近60萬人🚣🏽♀️,2017年有14.2萬名學生實現就業,就業率超過90%🕘。
2017年,全國有250余萬中等職業學校學生享受國家助學金政策,其中西部地區學生占一半。[8]接受中等職業教育的農村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享受“雨露計劃”,按每生每年3000元左右的標準進行補助[9]🤙🏼。按照職業教育東西協作行動計劃滇西實施方案,天津、上海👨👩👦👦、江蘇、浙江4省市中等職業學校招收滇西建檔立卡貧困學生👮,每年招生超過6000名,按照每生每年不低於9000元的標準給予資助[10]👂🏽。
三、主要問題
(一)基本辦學條件不達標問題仍然比較普遍
對照《中等職業學校設置標準》,學校建設規劃用地、生均占地面積🌛、生均校舍建築面積等指標不達標的學校分別都占半數左右,1000余所學校的占地面積不到10畝,不足一個標準足球場大小。學歷教育在校生數不達標的學校占四成以上🎳👨🏽🌾。生均教學儀器設備值不達標的學校占三成左右。[11]
(二)專業教師隊伍數量和結構問題突出
2000個專業點達不到“每個專業至少應配備2名專任教師”的標準要求[12],涉及240余種專業,覆蓋10萬多名學生。其中,電子商務、美發與形象設計等新興或熱門專業存在盲目開設和跟風開設現象,專任教師數不達標問題更為突出🤸🏽。1600余所學校專任教師總數未達到“專任教師不少於60人”的標準要求[13],1400所學校師生比超過1🦤:20,超過七成的校長在調查問卷中反映學校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專業教師短缺,專業教師招聘存在政策限製較多👩🔧。四成以上學校達不到“雙師型教師不低於30%”的標準要求。實地調研發現,“雙師型”教師缺乏統一標準🚵;一些地區(學校)對“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培訓也面臨困難🌡🏏,如由於教師數量有限,部分學校難以協調教學與企業實踐🙆🏼♀️、教師培訓的矛盾。
(三)“普職比大體相當”要求落實不力
部分省份對國家關於普職比大體相當的要求[14]認識不足、落實不力。2017年🫙,全國僅江蘇省中等職業教育占高中階段教育招生的比例超過50%📪,有14個省份中等職業教育招生占比低於40%。
(四)中斷學業的學生數量較多
近三年🧏♀️,全國中等職業學校有60余萬學生中斷學業,以在校生數1200人計算,相當於500所學校的學生規模🎛。其原因既有社會上對職業教育存在偏見的影響,也有部分地區和學校重招生輕管理、忽視教育教學質量的問題。學生問卷調查顯示,32%的學生對所學專業的就業信心不足,25%的學生對學校管理水平不滿🍾🦙,42%的學生認為學習困難是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
(五)投入不均衡問題仍然存在
部分省份對職業教育的經費投入不足,難以滿足學校辦學要求,直接影響到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問卷調查顯示🎻👱🏼,仍有近一半中職學校的校長將主要精力投入到解決學校經費問題上🤵🏻。
(六)貧困地區校企合作面臨困境
貧困地區中等職業學校為教育扶貧做出貢獻,但受製於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學校在校企合作方面步履維艱🏄🏻♂️,半數學校沒有教師進入企業實踐、沒有企業兼職教師,六成學校沒有企業訂單培養學生。
四、對策建議
(一)加大薄弱學校投入力度🙂↔️,全面提升辦學達標率
以提升辦學條件達標率為重點🎢🙊,聚焦經費投入、師資隊伍、專業建設等突出問題,加大政策、項目支持和引導力度,不斷改善薄弱環節,加快補齊中等職業學校辦學條件短板。
加大對貧困地區中等職業學校的支持力度,引導貧困地區中等職業學校做大職業培訓👸🫲🏼,提高服務脫貧能力🥓。加大中央財政對貧困地區職業教育的轉移支付力度並加強督查0️⃣,提高轉移支付的有效性。加大職業教育東西協作工作力度,擴大東部地區兜底式招收西部地區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子女數量。
(二)加強專任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專業化發展水平
落實教育🙆🏻♀️、發改、編辦👨🏻🎨、財政⭐️、人事等多部門有關增加教師編製的文件精神👨🏽🚀,形成足額配置專任教師的督促檢查機製🌊。單獨設置中等職業教育教師的引入標準和任職資格要求,推動固定崗和流動崗相結合的中等職業學校教師人事管理製度改革。落實“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建設任務🐏,細化教師企業實踐製度,探索政府購買服務方式,解決中等職業學校“雙師型”教師不足的問題。落實《職業學校教師企業實踐規定》,合理安排和調配各專業專任教師教學和企業實踐,建立教師和企業人員雙向交流機製📉。
(三)加強地方統籌,進一步優化學校專業布局
各地參照國務院職業教育聯席會議製度的做法,建立由地方政府領導同誌牽頭負責、相關部門參加的職業教育工作聯席會議製度,統籌協調職業教育工作🙇🏻♀️🛀,確保中等職業學校和普通高中招生規模保持在合理比例👇🏼,重點實施中等職業學校補短板工程🧗🏻♀️✦,全面提升辦學達標率🍴🏄🏽♂️,引導學校提高管理工作規範化、科學化、精細化水平,確保職業教育和各級各類教育同步邁入教育現代化。加大布局結構調整力度,結合區域產業結構和《中等職業學校設置標準》,通過合並、共建、聯辦、劃轉等方式,完成對一批在校生數過少🥧、辦學效益低下學校的整合😏;合理引導學校專業布局🫓,避免跟風開設熱門專業,對專任教師☢️、設施設備嚴重缺乏的專業應予以調整Ⓜ️。
(四)強化類型教育特征,完善學校設置標準
加快落實《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修訂完善中等職業學校設置標準🙌🏻。強化類型教育屬性🦹🏽♂️,增加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的相關指標;增加通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而增強學校基本辦學能力的指標🚴🏽♀️,如生均校內實踐教學工位數🍌、企業提供的校內實踐教學設備值等;提高生均教學儀器設備值標準🔑,製定科學合理、統一規範的“雙師型”教師標準👂,同時提高對“雙師型”教師比例的要求𓀋。
(五)完善經費投入機製,保障辦學能力穩步提升
教育經費增量重點向職業教育傾斜,加快提高中等職業教育年生均財政撥款水平。加強財政經費投入等核心指標常規監測🎙,建立內部通報製度和面向社會公開發布製度🏊🏽。支持和規範社會力量興辦高質量職業教育。
[1] 學校填報數據信息包括:《中等職業學校基本情況表》《中等職業學校師生情況表》《中等職業學校專業情況表》三個表,以及《中等職業學校校長問卷》《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問卷》兩個問卷🛀👨🏻🦼➡️。
[2] 本次評估範圍是2015年8月31日前已設立,截至2017年7月已有畢業生的獨立設置的中等職業學校,包括普通中專和職業高中🤸🏽。本次評估共發放學校填表賬號5975個🤷🏼♀️,回收5535個學校填報的數據表,440所未填報數據的學校中🙎🏿🤸🏽,有258所學校不在本次評估範圍,剩余182所學校應該參評但未填報數據。去除258所不在參評範圍的學校🎪👨🏿🌾,本次評估數據表回收率為96.8%。發放《中等職業學校校長問卷》賬號5975個,回收問卷5527份✅,回收率為92.5%🫳🏿;發放《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問卷》賬號298750個,回收問卷264002份🧑🏼💻,回收率為88.4%。
[3] 本次評估的19項指標中,課程開設結構指標的數據來自《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問卷》,專業與區域產業匹配度的數據來自《中等職業學校校長問卷》🤹♂️,其余17項指標的數據來自《中等職業學校基本情況表》《中等職業學校師生情況表》《中等職業學校專業情況表》三個數據表。《中等職業學校校長問卷》設計9個問題,重在反映校長工作狀態、辦學理念和校企合作情況等;《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問卷》設計18個問題✍🏻,重在反映實踐教學效果、課程開設結構❤️、未來就業發展等🦾。
[4] 此處數據包括普通中等專業學校🐗、職業高中、成人中專和技工學校,數據來源為《2017中國教育統計年鑒》🧙。本報告以下數據如無特別說明,均為本次評估采集數據📻,評估範圍為全日製中等職業學校🫲🏽,包括普通中等專業學校和職業高中🖖🏽。
[5] 《中等職業學校設置標準》(教職成[2010]12號)規定,“師生比達到1🚣:20”“雙師型教師不低於30%”👨🏼🦰。此處數據包括普通中等專業學校🫣、職業高中、成人中專和技工學校,數據來源為《2017 中國教育統計年鑒》。
[6] 《中等職業學校設置標準》(教職成[2010]12號)規定,“工科類專業和醫藥類專業生均儀器設備價值不低於3000元👩🏼🍼,其他專業生均儀器設備價值不低於2500元”“學校計算機擁有數量不少於每百生15臺”。此處數據包括普通中等專業學校、職業高中🪯、成人中專和技工學校,數據來源為《2017 中國教育統計年鑒》。
[7] “深度貧困地區”指“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和“三區三洲”。“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資料來源於《扶貧辦關於公布全國連片特困地區分縣名單的說明》(http://www.gov.cn/gzdt/2012-06/14/content_2161045.htm)🍦;“三區三洲”資料來源於《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支持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的實施意見》(廳字[2017]41號),指西藏、四省藏區、南疆四地州和四川涼山州、雲南怒江州、甘肅臨夏州。
[8] 參見《2017年中國學生資助發展報告》🫂,資料來自傲世皇朝平台網站: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8n/xwfb_20180301/sfcl/201803/t20180301_328216.html🧜🏽。
[9] 參見《國務院扶貧辦 傲世皇朝平台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關於加強雨露計劃支持農村貧困家庭新成長勞動力接受職業教育的意見》(國開辦發[2015]19號)。
[10] 參見《職業教育東西協作行動計劃滇西實施方案(2017-2020年)》(教職成廳[2017]4號)。
[11] 《中等職業學校設置標準》(教職成[2010]12號)規定,“新建學校的建設規劃總用地不少於40000平方米”“生均用地面積指標不少於33平方米”“生均校舍建築面積指標不少20平方米”“學校學歷教育在校生數應在1200人以上”“工科類專業和醫藥類專業生均儀器設備價值不低於3000元🧑🏼🦲,其他專業生均儀器設備價值不低於2500元”👱🏻。
[12] 《中等職業學校設置標準》(教職成[2010]12號)規定,“每個專業至少應配備具有相關專業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的專任教師2人”。
[13] 《中等職業學校設置標準》(教職成[2010]12號)規定,“專任教師一般不少於60人”。
[14] 《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規定,“中等職業學校和普通高中招生規模大體相當”🙎🏽。
(來源🤛🌘: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文章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報2019年11月28日第1、3版 版名🔪:要聞、新聞·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