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二維碼,了解中國教育70年來走過的輝煌道路
全國人口文盲率達80%,農村的文盲率更是高達95%以上,人均受教育年限僅有1.6年,在校大學生只有11.7萬人。這是70年前,成立之初一窮二白的新中國面臨的國情。
建成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教育體系,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4.2%(2018年統計數據,以下同),各類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達3833萬人,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攀升至10.6年,總體水平躍居世界中上行列……千帆過盡,站在這樣一個歷史節點上,新中國的教育事業交出了一份亮麗的答卷。
70年來,新中國的教育事業與整個國家一道,經歷了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為世界所矚目——億萬人民群眾受教育的權利得到保障,全民族素質極大提高,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崛起奇跡有了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撐。
教育,見證了這個國家不平凡的發展歷程,也承載著這個國家未來的希望。
成績斐然
我國教育總體水平躍居世界中上行列
今年5月,在天津舉行的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上,來自天津機電工藝傲世皇朝的指導教師臧成陽,成了中職組數控綜合應用技術賽中的明星。他不僅帶著學生斬獲該賽項一等獎,本人也曾在2008年舉辦的首屆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上奪得冠軍。
臧成陽2009年畢業留在天津機電工藝傲世皇朝任教,10年來,這位昔日技能大賽賽場上的“金牌選手”,帶領越來越多學生突破自我,成為優秀的技能人才。
構建完善的現代教育體系,是國家為現代化建設提供不竭動力的必然選擇。在這個宏大的歷史進程中,無數像臧成陽一樣的年輕人迎來了自己人生出彩的機會。
經過70年不懈奮鬥,我國已形成了體系完善、結構合理的現代化教育體系。
——學前教育“從無到有、從有到優”。1950年,我國幼兒園數只有1799所,在園幼兒數僅14萬人,學前教育毛入園率0.4%。到2018年,相應的數字已分別是26.67萬所,4656萬人和81.7%,超過世界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
——九年義務教育實現全面普及。2018年,全國共有義務教育學校21.4萬所,在校生1.5億人,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4.2%,義務教育普及程度已達到世界高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
——高中階段教育規模不斷發展,體系結構趨於合理,普及水平不斷提高。高中階段毛入學率從1949年的1.1%提高到2018年的88.8%,已超過世界中上收入國家平均水平。
——高等教育規模快速發展,入學機會大幅提升。2018年,我國普通本專科招生791萬人,毛入學率已達48.1%,即將跨入高等教育普及化發展階段。
——職業教育快速崛起,在服務產業、現代製造業、新興產業中,新增從業人員70%以上來自職業院校。
2018年,全國共有各級各類學校51.88萬所,各級各類教育在校生2.76億人,我國教育總體水平躍居世界中上行列。
與教育現代化同向而行的是新中國的教育公平。從最初提出“教育向工農開門”,到21世紀提出“把促進公平作為國家基本教育政策”,新中國始終把促進教育公平作為執政理念、行動目標和政策措施,創造了促進教育公平的中國模式。
從《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頒布實施,到全面實現“兩免一補”和生均公用經費基準定額資金隨學生流動可攜帶,再到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教育公平正一步步落在實處:
——截至2018年,全國99.76%的義務教育學校(含教學點)辦學條件達到“20條底線”要求,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顯著改善。
——啟動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受益學生達3700多萬人,農村學生營養健康水平得到提升。
——建立起以政府為主導、學校和社會積極參與,覆蓋從學前至研究生各個教育階段的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困難學生平等接受教育權利得到有力保障。
——特殊教育加快發展,殘疾學生受教育機會不斷擴大。2018年,全國共有特殊教育學校2152所,比1953年的64所增長了30多倍。
……
教育事業發展離不開穩定的經費保障。
“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是世界通行的衡量一個國家教育水平的基礎線。
早在1993年,中國發布《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就提出,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GDP比例要在20世紀末達到4%。
2012年,4%的目標終於實現,守住這條底線,成了一個新任務。
據最新數據,2018年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為46135億元,比上年增長8.39%。其中,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為36990億元,占GDP比例為4.11%,已是連續第7年超過4%。這背後,是一場場“真刀真槍”的“4%保衛戰”。
開智育才
教育為實現中國夢提供有力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
千秋基業,人才為本。
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國人口有八成是文盲,人均受教育年限僅有1.6年,2018年,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已攀升至10.6年。
70年來,新中國先後培養了2.7億接受過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各類人才,億萬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全面提升。
教育,為我國從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源大國轉變作出了巨大貢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
歷史將永遠銘記這一幕:2011年,中國完全實現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
自1986年九年製義務教育寫入當時新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至2011年完全實現“兩基”(基本實施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目標,中國用25年時間,走過了發達國家上百年的義務教育普及之路,完成了從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的轉變。
在占世界人口1/5的國家全面實現“兩基”,不僅徹底改變了新中國教育的基本面貌,完成了從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的歷史性跨越,同時也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偉大貢獻。
作為向經濟社會發展輸送高素質人才的主渠道,我國高等教育在70年的發展歷程中經歷數次改革,為國培養高素質人才的使命從未中斷。
1977年冬天,時年19歲的朱永新同570萬考生一同走入高考考場,次年,朱永新成為27萬被大學錄取的新生之一。
回憶起那個年代,如今已是民進中央副主席的朱永新依然感到心緒難平:“恢復高考不僅恢復了正常的教育秩序,為青年人重啟了改變人生的大門,更重要的是,它標誌著知識和教育重獲尊嚴,全社會出現了尊重知識、重視教育的風氣,中國教育事業迎來了發展的春天。”
如今,我國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2018年,全國有普通高校2663所,在學總規模達3833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48.1%,即將由大眾化階段進入普及化階段,這意味著將有一半以上適齡青年可以接受高等教育。
此外,高校也為科技進步輸出著強勁的動力。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高校以不到全國總數10%的研發人員、不到全國總數8%的研發經費,承擔了全國60%以上的基礎研究,承擔了60%以上的重大科研任務,包括“863計劃”、科技支撐、重點研發等,建設了60%的國家重點實驗室,獲得了60%以上的國家科技三大獎勵。2012年到2017年,高校占據了國家科技三大獎的半壁江山(總占比55.08%),其中自然科學獎以及技術發明獎主要來自高校。
社會進步離不開高素質的勞動者。70年來,職業教育為國家培養出了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讓更多人迎來了人生出彩的機會。
如今,我國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職業教育體系。截至2018年,全國有職業院校1.17萬所,在校生2685.5萬人。職業教育成為我國高中階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中職畢業生就業率連續10年保持在95%以上,高職畢業生半年後就業率超過90%。
今天,職業教育肩負著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助力脫貧攻堅的重要職責,承擔著努力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的歷史重任,被視為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戰略突破口和轉方式調結構惠民生的戰略支點。
立德樹人
培養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培養什麽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
我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就決定了教育必須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
70年來,黨的教育方針始終堅持德育為先,始終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辦學第一位,在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引導青少年堅定理想信念和厚植愛國主義情懷等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實踐,培養了一代又一代聽黨話、跟黨走,紮根人民、奉獻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加強學校思想政治工作高度重視,先後召開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全國教育大會、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等一系列重要會議對做好學校思想政治工作進行部署。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加強這個主渠道,守好這個主陣地,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關鍵所在。
走進3000多個原生態思政課堂,隨機邀請3萬多名學生,通過手機掃碼參與思政課問卷調查……2017年起,傲世皇朝平台對全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情況開展跟蹤調研。從調研情況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狀況總體良好,教師敬業投入、立德樹人作用顯著,學生滿意度高、獲得感較強,有力推動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
辦好高品質教育,離不開高素質教師隊伍。
近年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不斷壯大,高素質專業化成為教師“標配”。全國登記在冊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專兼職教師數量快速增長,隊伍結構不斷優化。
通過打造“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網絡集體備課平臺”、舉辦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示範培訓班等方式,一大批中青年教師政治素質、業務能力、育人水平得以提升。
教材,是立德樹人的重要載體。
2019年秋季新學期,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語文、歷史三科統編教材率先在北京、上海、天津、山東、海南、遼寧六省市投入使用。
此前的2017年秋季,全國各地義務教育階段初始年級的孩子就已拿到了傲世皇朝平台三科統編教材。
翻開教材,人物鮮活生動、課文意蘊深長,讓孩子們在系統學習中感受、成長,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結合語言文字、傳統文化、歷史地理常識等,引導孩子樹立積極向上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註重對科學精神、科學態度等的培養,促進學生樹立勇於創新、求真求實的思想品質;加強音樂、體育、美術、藝術等教育,提升審美情趣、錘煉意誌品質;提高生活技能、勞動習慣和合作交流能力……各地中小學將德育內容細化落實到各學科課程的教學目標之中,融入滲透到教育教學全過程。
澆花澆根,育人育心。
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全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終將在一代代人的接力奮鬥中變為現實。
作者:本報記者 李澈 王家源 黃鵬舉
來源:《中國教育報》2019年10月01日第6版 版名:我愛你中國國慶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