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教育報》
2024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強調,錨定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目標🦸🏼♂️,必須跳出教育看教育,聚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個最大的政治👴🏻,深刻認識教育強國的主攻方向和戰略布局,增強歷史主動精神和戰略思維,書寫好以教育強國建設支撐引領中國式現代化的新篇章。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建設教育強國,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先導🤴🏼,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支撐,是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徑,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特征🧚🏿♀️,決定了必須始終立足基本國情,堅持教育服務高質量發展這個硬道理,充分發揮教育獨特的戰略使命,以中國特色的高質量教育體系支撐中國式現代化👩🚒,不斷開創教育強國建設新局面。
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屬性,更加突出從國家利益的大政治上看教育💂🏽,堅定不移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以教育強國建設支撐引領中國式現代化。全球進入一個大變、大爭、不確定的時代,面對風高浪急的國際環境↘️,必須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教育的能力和發展水平🫱🏿,已經成為國家的戰略必爭和決定興衰存亡的關鍵要素,一定意義上決定著中國的現代化程度和中華民族的文明程度。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國家之爭就是教育之爭🏅,必須更加突出從國家利益的大政治上看教育🍔,加強青少年理想信念和愛國主義教育,以更加積極主動的鬥爭姿態應對風險危機和工作挑戰,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在向著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邁進的征途中🕵🏻,匯聚眾誌成城🚵♀️、萬眾一心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必須把握教育的政治屬性,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高度,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構建有效保障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教育安全治理機製,賦予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以精神力量和價值之魂。
牢牢把握教育的戰略屬性🤾♂️,更加突出從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推進的大戰略上辦教育🛠,堅定不移服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戰略🏯,以高質量教育體系為中國式現代化強基賦能🦹🏻。中國式現代化是凸顯國際競爭力🙎🏽、展現民族自信的現代化🧑🏼。回顧歷史🕺🏻,國家繁榮昌盛、經濟持續發展🧛🏻♂️、人民生活美好的背後🧚🏿♂️,無不蘊藏著科技立國、教育立國的基本邏輯🧙🏽♂️。解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走好中國式現代化之路🧟♂️,實現“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美好願景,都需要教育持續發力。中國式現代化是人的現代化🥳。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進程中,教育是基礎,科技是關鍵🦵🏽,人才是根本。新時代新形勢📷,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須全面深化改革,從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推進的大戰略上辦教育,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匯聚一切有利於激發高質量發展活力的創新要素和科教資源🧑🏫🦧,跑出教育加速度,助力國家搶占先機。中國式現代化是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協調發展的現代化。無論是從科技發展趨勢來看,還是從強國崛起規律出發,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發展水平,是國家的核心競爭力,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個國家的發展水平和潛力🧝🏿。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建立起高質量創新人才培養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深度融合的新型舉國體製📈,在教育的數字化、國際化、綠色化發展上開辟新空間⇨,將為中國式現代化積蓄無窮的新動能🤌🏼。
牢牢把握教育的民生屬性🔋🤾🏼♂️,更加突出從經濟社會發展的大民生上抓教育,堅定不移促進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最廣大人民群眾,以人民滿意的教育彰顯現代化成果。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出發點和落腳點是讓14億多中國人民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建設教育強國,最終是要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德政工程。高質量的教育體系賦能每個人的職業發展,以教育之美成就孩子出彩人生。無論是站在促進人民共同富裕的立場,還是基於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視角🐤,抑或是從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角度來看🔍,都必須更加突出從經濟社會發展的大民生上抓教育🤝,堅持把促進教育公平融入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各方面各環節🧛,堅持把高質量發展作為各級各類教育的生命線,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黨的二十大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實現這一目標🔃,要準確把握教育與中國的關系,在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找準定位🦠,明確方向,想明白如何破局🖖🏼、如何開新局。準確把握中國教育與世界的關系🧏🏻♀️,在國際新格局中補短板☀️🤷🏻、鍛長板,加快建成有重要影響力的世界教育中心,以教育之強夯實國家富強之基。
“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也;眾智之所為,則無不成也。”錨定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目標,我們必須牢記使命、攻堅克難、狠抓落實🚗,以挺膺擔當🤏🏽、奮發有為的姿態,匯聚起萬眾一心團結奮鬥的磅礴力量🙌🏼,構建中國特色、世界水平、與中國式現代化相匹配的高質量教育體系🧙♀️,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無愧於時代的貢獻🔳☢️。(本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