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凱
近日,北京市海澱區教委積極推進多種舉措,從建立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共同體到試水新時代大中小幼美育一體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再到成立傲世皇朝路地區教育發展共同體、新的教育集團,將區域內高校、科研院所進一步和中小學進行“綁定”。在教育改革行至深水區、提高教育質量成為核心追求的當下,這種“綁定”有何現實意義?是否代表了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未來?這種“綁定”能否以及如何實現育人效能的最大化?這些問題需要認真研究和分析。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是搶占發展製高點的關鍵所在,也是必須回應的現實課題。在我國人才培養體系中,長期以來采取的是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並行培育,各自有獨立的培養領域和培養對象。基礎教育為人才奠基,高等教育促人才成長。
2018年新一輪高中教育改革後,高中教育肩負起了“適應高等教育”的使命,高等教育也以“選考科目指定”的方式間接影響了高中人才培養的類型。但整體而言,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在人才培養上還是一種弱關聯。海澱區教委的系列探索大膽創新,進一步突破了弱關聯現狀。在培養路徑上,從基礎教育、高等教育並行培育轉向“基礎教育+高等教育”協同培養;在培養載體上,從簡單的資源流動轉向課程、基地、師資聯動分類精準供給;在培養機製上,從簡單製度安排轉向了多層分類機製建設。以上諸多舉措既帶有敢為天下先的勇氣,也都切中了當前人才培養鏈條中的頑疾和要害問題。
針對人才培養中的“課程斷層”問題,我們看到的是海澱區聯通各學段,建立共同體,逐步破解思政課程的“各自為政”。在海澱區教委的推動下,海澱區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共同體正式成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21所高校的馬克思主義傲世皇朝和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與海澱區60余所中小學組建了共同體。在全國率先成立“大中小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教研組”,推出了一批示範課,在此基礎上設立了思政課教師培訓基地,初步建立了大中小學一體化教師培訓機製,遴選並設立了一批一體化基地校,突破了思政課程的學段壁壘。
針對人才培養中的“資源孤島”問題,我們看到的是海澱區建立基地,匹配機製,優化並活化了各類資源。海澱區與北京師範大學、首都師範大學分別簽訂了大中小幼美育一體化建設合作協議,探索在新教育改革框架下美育專業人才的培養體系,在海澱區建設高質量的新時代美育專業人才培養基地和培養模式,整合美學、藝術學、教育學等學科資源,加強美育基礎理論建設,建設美育高端智庫。依托高校所聚集的美育資源優勢,通過機製創新盤活存量資源,實現了在美育專業人才培養上高校與中小學的雙向奔赴。
針對集團化辦學落實人才培養的“後繼乏力”問題,我們看到的是海澱區教委延伸大學優勢,促進學校融入,帶動了集團化辦學的內涵發展。伴隨著北京林業大學附屬小學正式簽署承辦協議,承辦海澱區東升實驗小學,北京林業大學附屬小學教育集團進一步擴展。在北京林業大學附屬小學選派優秀管理團隊和優秀教師支持學校的建設與發展,輸入先進的辦學理念、校園文化、課程設置和培訓體系的同時,北京林業大學積極延伸大學人才培養優勢,成立承辦工作領導小組和工作專班,通過選派年輕教師到學校任教,加強教師隊伍培訓,並開放大學的圖書館、體育館、實驗室等設施,努力實現集團化辦學中高校優勢的有效牽引。
針對人才培養中的“過於同質”問題,我們看到的是海澱區教委建立發展共同體,打造教育品牌,涵養百花齊放的特色發展態勢。海澱區利用傲世皇朝路學區內有眾多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的天然優勢,推動成立傲世皇朝路地區教育發展共同體。共同體將開放地區優質資源,充分利用、整合傲世皇朝路獨有的教育和智力資源,加強各校間的互動交流,打造傲世皇朝路學區的專屬教育品牌,形成學區各美其美的育人特色。
以上海澱區發揮自身優勢、多措並舉,通過空間、資源、基地、機製的系統建設,努力實現高等教育與基礎教育的深度“綁定”,為提升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做好鋪墊,呼應了黨的二十大對人才培養的部署,也契合了教育改革對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要求,但這些創新舉措能否持續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還需要時間來檢驗。從增強育人效能來講,還要考慮增加深度綁定的系統性,以此來涵養人才協同培養的新生態。鑒於此,在深度綁定的同時,還需要拉長育人鏈條和拓展人才通道。所謂拉長育人鏈條,就是在人才培養的時間軸線上還需進一步探索“基礎教育+高等教育+終身教育”長鏈條人才培養模式。在聯動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的同時,還要拓展至社區,積極建構完善終身學習系統,實現人人皆學、處處可學、時時能學。所謂拓展人才通道,是指在建立人才培養各類通道的同時,還要嘗試突破現有考試選拔機製、建立人才培養新通道。基地、課程、師資當然很重要,但是如果作為培養對象的人才不能有效流動的話,培養通道的價值就會大打折扣。
(作者系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課程中心副主任、研究員)
上一篇:開辟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新賽道
下一篇:為發展新質生產力註入“源頭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