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鬥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 數風流人物·黨史中的師者
呂型偉(1918—2012),浙江新昌人,1946年畢業於浙江大學師範傲世皇朝。上海解放後,呂型偉參與了對上海舊教育的接管、整頓和改造,同時擔任市東中學校長。他創造出的“三班兩教室”辦學模式,讓更多勞動人民子女上學讀書。他還創辦了上海最早的校辦工廠,提出了第二課堂與第一課堂並重的思路。
1956年,呂型偉擔任上海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將市東的成功經驗搬上更大舞臺,大力培養年輕教師,發現並培育了一批好教師,建立了一系列研究組織。1964年,呂型偉調任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參與了南京師院附中、上海育才中學等一系列普教系統改革。
1978年10月,呂型偉擔任上海市教育局副局長,1986年5月離休。其間,恢復舉辦百年老校上海中學;改革教育結構,探索職業教育;復辦女子中學;推行農村教育改革,率先提出農科教統籌,普職結合的口號並加以實施;提出教育社會化與社會教育化。在任期間,上海普教界幾乎所有的重大改革與發展,都滲透著他的思想與理念,為上海教育今天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呂型偉看來,教育是事業,事業的意義在於奉獻;教育是科學,科學的價值在於求真;教育是藝術,藝術的生命在於創新。他說:“我在60年的教育生涯中,觀察了成千上萬學生在離校後的發展,使我形成了這樣的教育信念,即‘人人有才,人無全才;揚長避短,人人成才’。只要能揚其長而避其短,人人都可以成為出色的人才。”
呂型偉認為,教育首先要把所有兒童培養成人,然後是培養成才。他非常重視腦科學的研究,特別重視人的個性發展。他說:“愛是教育的生命線,沒有愛的教育是一種枯萎了的教育、沒有生命的教育、死亡了的教育。”“學校裏沒有愛,就不是學校,而是冰庫。”
鑒於呂型偉對上海和全國普教事業作出的傑出貢獻,他被授予宋慶齡樟樹獎、中國內藤國際育兒獎,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亞太地區普教專家”稱號。
(本報記者 黃鵬舉 整理)
作者:本報記者 黃鵬舉 整理
《中國教育報》2021年06月14日第2版 版名:新聞·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