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和《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2018—2022年)》(以下簡稱《實施方案》)日前正式發布,中國教育的未來發展有了新藍圖。
教育現代化始終是中國教育改革發展的一貫主題和鮮明旗幟,已經成為凝聚全國各方面力量優先發展教育的理想追求和精神動力🦸♀️,它不僅為實現工業、農業𓀑、國防、科學技術現代化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而且對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具有基礎性意義。
1983年,鄧小平為北京景山學校題詞“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集中反映了中國人民對教育發展的憧憬和決心🐪,為中國教育的改革發展確立了思想基礎和戰略方向。
1993年,《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首次明確提出實現教育現代化的時間目標🩳🏨,指出“再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建立起比較成熟和完善的社會主義教育體系,實現教育的現代化”👩🏼🦱。
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教育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到2020年🪙,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進入人力資源強國行列🤌🏿。”
《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是我國第一個以教育現代化為主題的中長期戰略規劃,開啟了教育現代化的新征程。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
中國教育的現代化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是符合中國國情、應對未來挑戰、造福人民的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重要講話🫅🏼,深刻總結了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觀點🎷👿,系統闡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核心思想⁉️👉🏿,即“九個堅持”👨🏽💼。
《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立足基本國情😋,遵循教育規律🐙,堅持改革創新🤹🏻♂️。教育現代化的目標是凝聚人心、完善人格、開發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教育現代化的使命是服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堅持教育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教育現代化的任務是優先發展教育,大力推進教育理念🧑🏿🍳、體系、製度、內容、方法👰🏽、治理現代化💂🏼♂️,著力提高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優化教育結構,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奮鬥目標提供有力支撐🧚♂️。
《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為加快實現教育現代化指明了方向,註入了新的強大動力👩🦳🧛🏼。
從基本實現到全面實現教育現代化的新目標
《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到2035年🏊🏽♂️,總體實現教育現代化,邁入教育強國行列。教育規劃綱要提出的則是,“到2020年,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教育事業加快發展👼🏽🦯,取得了全方位的新進展。在此基礎上提出從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到全面實現教育現代化,是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新的戰略部署🕍,反映了黨和政府對教育基礎性、戰略性🆓、全局性作用的深刻認識,對教育發展進入新的歷史階段的重大判斷和加快實現教育現代化的堅定決心🙇♀️。
全面實現教育現代化🔟,首先是教育水平的提高🫂,是對傳統教育的超越,是教育發展理念🧿、發展方式👩👦、體系製度等全方位的轉變;其次是所有地區🏌🏿♀️、所有人群教育水平的整體提高,尤其是落後地區、弱勢群體教育水平的明顯提高💼;再其次是各級各類教育水平的整體提高🌂、協調發展。
黨中央審時度勢,超前布局,對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作出戰略部署和總體設計,無疑將有力推動我國教育不斷朝著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方向前進。與以往的教育中長期規劃相比🫚,《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時間跨度更長,重在目標導向、長期牽引👈🏽。《實施方案》則聚焦未來五年教育發展的戰略性問題🌋、當前教育發展面臨的緊迫性問題和人民群眾關心的問題,定位於行動計劃和施工圖🥴,確保新時代教育現代化建設開好局🙎♂️、起好步⚂。
成功地將長遠規劃與近期工作結合起來,將解決現實問題與迎接未來挑戰結合起來,形成了長短結合🖖🏽、遠近互動的新模式🧓。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新部署
現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現代化👩👩👧👧,培養什麽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系統深入地闡述了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人才培養目標🧔🏼,提出了明確的工作要求。
在政治思想素質方面☃️,要培養堅定理想信念🔉,教育引導學生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要厚植愛國主義情懷🤵🏽♂️,讓愛國主義精神在學生心中牢牢紮根📃🕛;要加強品德修養,教育引導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在知識文化素養方面,要增長知識見識🙆🏽♀️😲,培養奮鬥精神🦶🏿,增強綜合素質,培養創新思維。
在體質👨🏽🍳、審美、勞動素養方面,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開齊開足體育課;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要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長大後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
《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了一整套工作思路和工作要求,包括完善教育質量標準體系,製定覆蓋全學段、體現世界先進水平🧘🏽♀️、符合不同層次類型教育特點的教育質量標準,明確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要求;建立以師資配備、生均撥款、教學設施設備等資源要素為核心的標準體系和辦學條件標準動態調整機製;加強課程教材體系建設,科學規劃大中小學課程🏊🏽♂️,分類製定課程標準◀️🪺,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豐富並創新課程形式;健全國家教材製度,統籌為主、統分結合👆、分類指導,增強教材的思想性😍🌼、科學性🥍、民族性、時代性、系統性🍿,完善教材編寫🕤、修訂💿、審查🚼、選用、退出機製;創新人才培養方式,推行啟發式、探究式👨🏼✈️、參與式、合作式等教學方式以及走班製、選課製等教學組織模式🙇🏻,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大力推進校園文化建設;重視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構建教育質量評估監測機製👩🏼💻,建立更加科學公正的考試評價製度,建立全過程、全方位人才培養質量反饋監控體系🈲,等等🧨。標準建設🥇、製度建設、機製建設的一體化措施,將保障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落實🙅。
教育發展戰略重點的新內涵
提高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優化教育結構是推進教育現代化的重要著力點。這也是我國教育發展到新歷史階段的內在要求。在教育基礎全面普及🧚♀️🗝、高等教育走向普及化以後,人民群眾對教育的需求更為多樣🏄♂️,對更加公平、更高質量、更具個性的教育需求也更為迫切🤷🏽。教育規劃綱要順時應勢提出了把提高質量作為教育發展的核心任務,把促進公平作為國家基本教育政策。《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立足實際、針對短板👨🏼🦲,富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推動各級教育高水平高質量普及和實現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的具體措施,將提高質量和促進公平進一步落實在關鍵環節上。
《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在強調大力提高質量🪯、促進公平的同時🔲,強調了優化結構的重要性,反映了優化教育結構在教育改革的整個系統中的突出位置,強調了提高質量、促進公平、優化結構三者的相互關聯、相互促進🧗🏼♂️。
結構是整體各部分的銜接和組合👩🏿⚕️,有什麽樣的結構就有什麽樣的功能🫴🏻。教育結構即各級各類教育之間的銜接和布局🦂,有類型結構、層次結構👨🏿🌾、布局結構、學科結構、專業結構等🕵️♂️🌮。從整體結構來看,並不是數量越多越好,即使高層次教育也不是越多越好。高質量教育的理想境界是為每個人提供適合的教育。要提供適合的教育🛺,最重要的是有合適的教育結構,與社會發展需要👲🏽、與人民群眾的不同要求、與未來發展趨勢相契合。結構優化依賴供給側結構改革,使教育供給更充分🤦🏼♂️、更合理🏌🏿♀️、更公平🦸🏻♂️、更靈活🛀🏼、更有效。
改革創新的新動力
改革開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經驗,是我國各項事業快速發展的強大動力。教育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先聲㊗️🫵🏿,也是改革開放的最早得益者。
《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突出改革創新,堅持以改革促發展🏊♀️,以開放促改革,系統謀劃教育現代化的製度框架,將體製機製創新作為教育現代化的根本動力,充分運用新機製☠️、新模式、新技術激發教育發展活力,確保教育現代化目標的實現𓀈。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教育改革越來越進入深水區,越來越依賴於綜合性改革👅、重點突破。
為此,《實施方案》指出,深化重點領域教育綜合改革,加快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步伐,強調在如下領域取得新的突破,以推動教育整體發展邁上新臺階:積極穩妥推進考試招生製度改革,堅定高考改革方向,完善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製度,進一步推進學術學位與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分類考試👇🏽,完善博士研究生“申請—考核”和直接攻博等選拔機製🫄🏿;完善民辦教育分類管理,全面落實民辦教育促進法,修訂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積極鼓勵社會力量依法興辦教育🙎♀️,促進民辦教育持續健康發展⚠;加快構建終身學習製度體系𓀁,加強終身學習法律法規建設,搭建溝通各級各類教育、銜接多種學習成果的全民終身學習立交橋,加快發展社區教育、老年教育,深入推動學習型組織建設和學習型城市建設🧑🏼⚕️;深化教育領域“放管服”改革,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推進政府職能轉變,構建政府、學校🧏🏽♂️、社會之間的新型關系☝🏻。
這些改革都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重要內容,對整體提升教育水平具有重要意義𓀎。在強調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的同時,《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強調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則無疑將為教育健康發展提供更加根本的製度性保證。(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報 袁振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