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一個時期🧖🏿,全國各地正在積極推進現代學徒製改革🦹🏽♂️♧,力圖通過院校實踐☯️,積累現代學徒製實施的經驗,為職業教育人才的特色化培養提供優化路徑。在梳理浙江金華現代學徒製改革經驗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婺劇人才培養模式自然契合了現代學徒製改革的本質要求,是一個效果顯著的實踐樣本。這個實踐樣本的形成,經過了以下4個階段🛶。
起於行業需求。婺劇是金華地區的地方劇種🦬,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當地的老百姓,特別是農村的老百姓十分喜愛婺劇⭕️,演出市場相當火爆🪸。然而,一段時期內◼️,義烏婺劇團等專業演出團體出現了演員斷層的現象🧿,學校培養的人才專業性不足,劇團師傅帶徒弟受到體製與機製的限製🛌,劇團面臨著生存與發展的雙重危機,迫切期望找到合適的路徑,重振旗鼓,使非遺傳承後繼有人。
源於政府推動🧑🏿🦰。非遺傳承人才缺乏的問題,受到社會的廣泛關註。多年來🕵️♂️,當地的政協委員和人大代表紛紛呼籲,希望政府引導支持婺劇人才的培養與傳承⏪。政府作出積極回應,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找到了比較好的問題解決方案,由義烏婺劇團與金華藝術學校合作,共同培養婺劇演出人才,並解決了兩個實質性問題:一是解決學員編製問題🏉👩🦯,學員成為劇團事業編製員工;二是解決培養經費問題,每生每年1.5萬元,共計9萬元。
形成校企合力。校企合作是一幅“畫”,這幅畫要依托政府這張“紙”。有了政府的主導與支持,校企之間基於自身需求😞,就會自然形成合力。於是👉🏿,學校與劇團“共同招生”,按照角色要求選拔最適合的學生😸;“共建課程”👮🏿♀️,學生既要學習文化知識🐮,也要學習專業理論🚵♂️,更要強化演出能力訓練;“共建基地”🕌,除了學校的教學場所以外🤱🏻,劇團的劇院甚至流動劇場也成為學生培養的實踐基地;“共建師資”🛂,學校重點提供文化與專業課師資👨🦽,劇團有經驗的演職人員成為兼職教師;“共同教學”,在真實的演出場所中教學,教學場中有學校教師、劇團演員甚至導演🍁;“共同評價”,學校與劇團共把質量關,同時參與教學的診斷與改進🌛,最後以匯報演出的方式完成畢業評價👩👩👧👦。
取得明顯成效。首期學員40名🧑🏻🌾,培養期共6年,他們畢業後受到劇團的熱烈歡迎,劇團的演出力量得到“成建製”的增強🤷🏿♀️,不少畢業生很快成為“臺柱子”。這一做法自然引發輻射效應🚡📘,浙江婺劇團在金華市政府的支持下,以同樣的模式開展訂單式培養,招收學員50名🤸🏼。周邊的衢州婺劇團🗄、建德婺劇團受到啟發👕🏄♀️,也紛紛與藝術學校開展合作。幾年來🫃🏼,學校招生狀況發生了根本改變,采用現代學徒製的婺劇專業生源招錄比達到10∶1左右,實現了人才培養的進、出兩旺。
分析現代學徒製的這一實踐樣本,我們發現它具有幾個方面的明顯特點🔳:它是簡潔的,沒有復雜的合作結構🔅,不需要復雜的機製支持🙆🏼♂️;它是明確的,政府要做什麽⚧,企業要做什麽😧👨🚒,學校要做什麽,定位合理明確🫢;它是自然的,在政府的主導下,校企雙方共同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沒有過多的外部製約與幹擾;它是符合理論的,它是本土實踐的結果,但是比對德國、英國、瑞典等國現代學徒製的典型結構🫸🏽,發現它們在本質上是一致的9️⃣。(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報 作者: 朱孝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