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經濟是全球未來的發展方向。從工業時代向數字化智能時代轉型,帶來了生產方式、經濟結構和社會形態的重大變革。數字化社會新形態也在深刻影響著職業教育,如何在這場變革中抓住先機,服務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是職業教育亟須面對的重要命題。
職業教育應抓住“數字賦能,向智能教育模式轉型”這一中心任務,在“數字化技術應用與數字化技術融合”等關鍵環節上下功夫,在“專業建設、課程改革、實訓基地建設、教師信息素養提升、課程思政和校園文化創新”等主要領域實現數字化轉型,緊密圍繞“培養什麽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構建融合創新、靈活開放的職業教育新生態,培養數字化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描繪職業教育發展新藍圖。
動能轉型:創新驅動,數字賦能,走向智能教育時代
創新發展戰略是提高核心競爭力的必然選擇。從過去的學習到現在的創新,驅動力的變化對整個社會系統尤其是高質量教育系統的構建而言,是最具挑戰和最核心的部分。創新的時代對於人才的需求更為強烈,尤其是對具有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人才的需求。從工業化轉向數字化彰顯著數字化時代的來臨,這也是人類社會正在經歷的另一場重大轉變。人工智能的發展,必將推動教育和學校經歷一場新的轉型,走向“智能教育”時代。
面對新驅動和新賦能,職業教育的改革要體現出以創新為驅動的新型產業鏈發展要求,將產業發展、產業創新的需求貫穿到教育鏈和人才鏈的重構中,推動人才培養模式和路徑變革,實現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教育鏈的融合。進一步開發數字化專業體系、培養數字化人才、推動數字化創新、建設數字化校園,在專業群建設、課程體系、實訓基地建設、教師培養等方面實現數字化轉型,基於數字技術、人工智能構建開放知識源、實踐場,實現多平臺的交互融合。
專業調整:圍繞要求,精準定位,優化專業結構布局
創新需求必然會引發技術、產業和社會形態的變革,尤其是人才培養規格和要求的變化,形成新的專業方向和集群,繼而進一步推動職業院校專業的設置、布局與調整。培養適應數字化時代發展的人才,是專業群建設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基本出發點。
數字化技術是專業體系改革和調整的突破方向,職業院校應圍繞數字化技術發展要求,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精準分析數字化產業工作崗位的核心競爭力,聚焦產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中的產品數字化設計、智能化控製、智能化生產、智能化服務等關鍵鏈,升級傳統專業,構建專業動態調整機製,及時優化專業結構布局,構建動態調整、集合效應顯著的專業群。將數字化技術融入專業建設,開設與數字化、智能化相關的新專業和專業方向,從專業群人才培養機製完善、人才培養計劃製定等方面入手,把專業集群化發展作為專業體系建設的主要發展模式。
課程改革:融入技術,重構課程,建設共享課程平臺
依托新的社會經濟技術的新架構,職業教育要在未來時代找到自己的定位,課程設置是其定位的核心表現。職業院校應在課程設置和課程內容上突出數字導向,融入數字技術,銜接前沿技術,實現規模化應用。將“人工智能+”“互聯網+”融入到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內容中,利用數字化技術改造傳統課程、開設新課程,重構課程體系,實現課程評價數字化,建設共享課程平臺。
具體做法可以是將傳統的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改造為數字技能基礎,並融入大量數字技術技能。例如,可以在全校範圍內開設“數字技能基礎”“人工智能技術基礎”“大數據技術基礎”等公選課。開設人工智能導論、數字化設計、數字孿生技術、智能化生產線等數字化賦能的課程,探索數字化教學資源的互換規則,通過共建共享推動教學資源質量高地建設,構建“共建、共享、共用、互通”數字化教學資源配置體系,提高職業教育服務數字化改革的能力。
實訓助推:共建資源,融合力量,建設智慧學習工場
在現有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建實驗實訓基地的基礎上,結合數字技術提出未來教育的創新模型,為學習設計“真實”世界和與真實世界相連的數字化學習系統。數字孿生等技術實現了數字引領的新模式,基於5G智能互聯環境,遵循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方法改革思路,圍繞實踐教學活動重組線上線下教學資源,將工作場景轉化為數字化模擬應用場景,建設以融入數字化技術為主體特征的產教融合實訓基地,構建自主學習、智能環境、多元合作、協同創新的智慧學習工場。
借助5G+技術,打破信息壁壘,通過共建產教融合平臺,暢通學校、政府、行業、企業之間的交流渠道,將高職教育實訓基地從教學功能拓展至資源共享、技術研發、社會培訓等功能的實現。
教師提升:提高“技術準備度”,拓展數字素養
教師是提升教育質量的關鍵,是“誰來教”的基礎。面對新時代的新一代教學對象,教學環境的智能化、立體化變革,教學內容的跨專業、重能力變化,這些新的變化都需要職業院校進一步提高教師的“技術準備”,培養數字觀念、數字意識,提高數字技術綜合應用能力,構建掌握數字化技術的專兼結合、結構合理的高水平“雙師型”教師隊伍。
職業院校要將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內容納入教師數字素養提升體系中,開展不同層次不同需求的個性化數字素養培訓,構建智能化、個性化的開放網絡學習空間,形成師生學習共同體,推動教師水平的進一步提升。
思政創新:應用技術,深化建設,提升思政教育效果
硬核技術的掌握和綜合素質的發展是數字化技術對人才的基本要求。以數字化撬動課程思政和校園文化建設改革,應用大數據分析、AI助手,加快智慧思政網絡育人平臺建設,形成網絡思政工作模式。通過整合智慧思政、網絡輿情、新媒體、易班等各系統數據,了解學生所思所想所行,精準推進學校思政教育相關項目的開展,為學生綜合素質養成提供環境基礎。
以“雲物大智”技術為核心,建成“校內物物互聯、全量數據共享、各大平臺聯動”的智慧校園新生態;構建“抬頭可見、隨手可得、處處可學”的數智平臺;打造“立體感知、全域協同、持續進化”的智慧校園。
職業院校在加大數字化建設的過程中,也要加深對數字化轉型的理解,開展組織結構、空間結構和管理流程的變革,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躍。
(作者賀星嶽系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傲世皇朝院長,任聰敏系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傲世皇朝發展辦副研究員)
上一篇:賡續百年初心 打造高質量教師隊伍
下一篇:為發展新質生產力註入“源頭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