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當下,在線教育成了許多人上課培訓的主要方式。但上課的老師是否有資質呢?近日,新華社曝光多所在線培訓機構教師資格證存在不公示或公示信息不準確等問題,不僅如此,相關機構的招聘信息對教師資格證也未進行明確要求。
教培市場早已是一片紅海,各路機構紛紛使出戰略升級、融資擴張等大招,一門心思擴大市場份額,想方設法搶奪“生源”。在“跑馬圈地”的過程中,用“出身名校的名師”當誘餌,吸引學生家長報名“入甕”是屢試不爽的一招。
利益當前,投家長所好,一些教培機構動起了“移花接木”的心思,對旗下老師進行包裝,為其打造誘人的教育履歷,改頭換面、以次充好,放在網站上招攬生源。實際上,不少所謂名師,別說線下的教學經驗了,就連網絡授課的經驗也約等於零。
正如新華社報道中提到的,只要仔細觀察,就會發現網上教師藏著不少“貓兒膩”,師資介紹“前有後無”,表述含糊不清打擦邊球。記者暗訪發現,無證人員進入教培機構易如反掌,相關培訓機構對教育主管部門的規定視若無睹。更有一位在在線教育機構兼職多年的大學生表示,像他這種“兼職教師”十分常見,“只需會說普通話,通過面試和培訓,即可上崗。”
會說普通話就能上崗,這樣的爆料實在讓家長心驚。不知道打著名校名師旗號“攬生源”的教育機構,有多少是“有名無實”的虛假宣傳?又有多少家長沖著名師的名頭,花大價錢充值了網課VIP,結果只得到良莠不齊的教育服務?
針對此次媒體曝光的網上教師資格證編號存疑一事,業內人士分析稱,出現這種情況可能有兩種原因,一是編碼為編造的,另一種可能是,“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合格證明編碼是13位的,教師資格證是17位的,機構有可能在教師資格介紹上混淆了概念,打了政策的擦邊球。”
疫情暴發以來,線下教育紛紛“關停”,教培機構紛紛投身線上的“生意”。不少機構忽視自身能力,前期采用廣告大戰、促銷引流的方式進行擴張,後期陷入缺乏足夠師資承載增加的用戶量的困境,只能偷偷降低準入門檻,給無證教師“開後門”。
不過,也有一種觀點認為,如果講師有豐富的線上教育經驗,或是自身素質優異,寓教於樂善於教學,那一紙教師資格證似乎也沒那麽重要。校外培訓,家長看的還是“療效”,證再齊全,沒有學習效果也是白報班。
學無前後,達者為師。從教學效果來看,一紙教師證似乎不如教學能力更重要。然而,有沒有教師資格證的都給宣傳成有證的,這種混淆視聽才是問題的關鍵。
線上教育培訓雖然靈活、方便、自由,但是標準不能降低,平臺方必須盡到告知義務,公示清楚師資的具體情況,不能誇大宣傳,讓家長稀裏糊塗交錢。
線上教育機構魚龍混雜“水很深”,身為消費者的學生和家長,一不留神就會“中招”。嚴格監管,將相關教師資質的要求落到實處,不僅是保護莘莘學子的合法權益,更是凈化教培市場的題中應有之義。(來源:人民網)
上一篇:堅持人民至上推進教育改革發展
下一篇:為發展新質生產力註入“源頭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