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與國家同向而行
7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共和國教育篳路藍縷、披荊斬棘、砥礪前行,各級各類教育取得了歷史性發展和突破,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教育體系,教育總體發展水平進入世界中上行列,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培育了數以億萬計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教育普及實現“有學上”到“上好學”
確保人民群眾接受教育,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是推動教育改革發展的力量源泉。70年來,我們實現了教育普及率的大幅提升,教育保障水平顯著提高。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各級各類教育普及水平不到1%。許多地方的教育條件相當落後,人民群眾受教育的基本權利和基本保障都不能滿足。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小學階段凈入學率為94%,初中階段毛入學率為66.4%,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為33.6%,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為2.7%,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普及水平和條件保障有了明顯改善。
進入新時代,我國教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各級各類教育都有了長足發展。從各級各類教育發展來看,教育保障能力顯著提升。堅持公益普惠發展學前教育,更好滿足了人民群眾“幼有所育”的期盼,向“幼有優育”邁進。我國不斷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國務院印發了《關於統籌推進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的若幹意見》,加快補齊農村教育發展短板;深入推進職業教育創新發展,《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了深化職業教育改革的重大製度設計和政策舉措;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了48.1%,越來越多的農村孩子有機會進入重點大學就讀。
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從城市教育到農村教育、從普通教育到職業教育、從校內教育到校外教育、從職前教育到職後教育、從學歷教育到非學歷教育不斷發展,我國教育實現大突破,舊貌變新顏。
更高質量更加公平教育提升社會貢獻度
70年來,我國實現了教育質量的大幅提升,教育貢獻度顯著提升。新中國成立初期,教育普及水平極低。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教育在不斷提高普及水平的同時,朝著高質量快速發展。
在教育領域,我國不斷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水平,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取得了巨大成就。學前教育圍繞公益普惠性發展這一主題主線,不斷提高科學育人理念,提升保教水平。義務教育圍繞公平、質量這一核心追求,不斷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目前,全國97.2%的縣(市、區)通過了國家認定,正向優質均衡邁進。堅持普通高中多樣化、特色化發展,深化育人方式改革,大力推進學校課程建設,深入推進選課走班教學。深化職業教育改革,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框架全面建成。高等教育深入推進“雙一流”學科建設,堅持“四個回歸”“以本為本”等價值遵循,教育貢獻度顯著提升。
2013年,我國成為本科工程教育國際互認協議《華盛頓協議》簽約成員,我國高等工程教育質量得到國際認可。高校在全球的位次整體大幅前移,進入世界排名前列數量顯著增加,近100個學科進入世界前千分之一。我國高校還承擔了全國60%以上的基礎研究,建有60%以上的國家重點實驗室,承擔60%以上包括科技支撐、重點研發等在內的重大科研任務,院士、傑出青年、千人、萬人等高層次人才占60%以上。高校科技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戰略作用日益凸顯,在載人航天、量子通信、超級計算機等領域產出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標誌性成果。2016年,我國首次進入全球創新指數前25名,2017年上升至第22位,2018年升至第17位,進步十分明顯,對經濟社會發展功不可沒。
從人力資源大國不斷向人力資源強國邁進
人力資源強國是人才強國的基礎工程,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基礎和保障,是促進經濟持續發展、保障國家和平發展的根本途徑。回首70年不平凡的發展歷程,我國實現了令世界矚目的人力資源大幅增長,正在開啟新的征程,向人力資源強國邁進。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80%以上人口是文盲,人均受教育年限僅為1.6年。改革開放後,為了加快人力資源開發,我國通過實施九年義務教育、優化教育結構、擴大教育供給、深化教育體製機製改革,不斷提高人才綜合素質。特別上個世紀90年代初教育優先戰略位置的確定,為教育發展提供了堅強有力的保障。從2012年開始,我國實現了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GDP比重達4%的目標,並已連續7年保持這一目標。目前,我國已經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教育規模,全國共有各級各類學校51.88萬所,各級各類學歷教育在校生2.76億人,專任教師1673萬。全國各類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達到3833萬人,其中研究生招生85.8萬人。普通本專科招生791萬人,在校生2831萬人,畢業生達753萬人。相關研究表明,中國人力資源開發規模世界第一,開發能力持續提升,開發質量不斷提高,開發貢獻舉世矚目。人力資源競爭力總量優勢正在向人均優勢轉變,開發質量持續提升,專利申請量處於世界第一位。我國已經實現了人力資源大國的儲備,正向人力資源強國紮實邁進。
培養數以億萬計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
教育是社會歷史發展的產物,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征和政治特征。70年來,我們不斷強化教育的基礎性、先導性和全局性作用,創新性地提出了“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的重大論斷。
教育的根本使命,就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把實現個人價值同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歸根到底,是要培養對黨和國家情感認同、價值認同、理論認同、思想認同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而縱觀近現代中國教育的發展歷程可見,教育與黨的命運、與人民的幸福息息相關。教育決定著人類的今天,也決定人類的未來。亡而存之,廢而舉之,愚而智之,弱而強之,條理萬端,皆歸本於教育。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我國教育都表現出了強大的韌性,歷經風雨、綿延不斷,與社會主義事業同呼吸共命運。1978年12月,黨中央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時代序幕。鄧小平同誌以歷史的眼光一錘定音,“靠空講不能實現現代化,必須有知識,有人才”。科教興國逐步確立為黨和國家的發展戰略,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成為時代和國家的最強音。中國教育進入快速發展軌道,成為改革開放的先行者和助力者。恢復高考是我國教育撥亂反正的重要標誌,吹響了全面改革開放的進軍號,也是我國邁入改革開放的標誌性事件。高考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有數據顯示,恢復高考當年,就有570萬人參加高考,27.3萬人進入了大學。1978年,又有610萬人參加高考,40.2萬人因此實現了夢寐以求的人生夙願。通過高考,一億多高素質學生進入高等院校學習,他們畢業後成為國家各行各業的骨幹力量。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這一重大論斷進一步明確了新時代教育的新使命,開啟了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的新征程。黨的十九大提出人才強國、科技強國、製造強國、文化強國等一系列強國建設的戰略目標和任務,這些目標都需要強大的人力資本、強有力的人才隊伍來支撐,需要教育來強國、強民族。而教育,就是要培養數以億萬計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把人口中蘊藏的智慧資源挖掘出來,轉化為巨大的人才資源優勢,助力“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早日實現。
(作者王玉國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博士,姜朝暉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
來源:《中國教育報》2019年10月09日第2版 版名:中教評論
作者:王玉國 姜朝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