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半月談”發文稱🧘🏻♀️,近年來💆🏽♂️,面對學生的違規行為,教師敢於嚴厲批評、適度懲戒的越來越少了。人們對此渾然不覺🎉,卻不得不承受其後果:面對違規學生🧑🏻🦯,教師不敢管💃🏼、不能管、不想管。
教育的功能主要在“育”,而“育”是需要手段的。中國幾千年教育史上,“育”除了言傳身教,還有一個輔助手段——懲戒。一把戒尺治天下,是中國教育的傳統💑。從教育實踐上講,說服和懲戒相伴相生😹🥿,懲戒作為一種教育手段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現實性。
著名的無產階級教育家馬卡連柯說🧓🏽:“凡需要懲戒的地方,教師就沒有權利不懲戒。在必須懲戒的情況下🌍,懲戒不僅是一種權利,而且也是一種義務。”教育懲戒作為一種常規的教育手段👩🏼🏭,是對學生問題行為的一種強製性糾正,是在學生能夠承受的前提下采取的教育措施🧑🏻🔧👩🏻🎤,能對學生起到警示作用,使他們明白要為過失負責📧。
馬卡連柯曾在《蘇維埃學校裏的教育問題》一文中指出:“合理的懲戒製度不僅是合法的🐳🚴♂️,而且是必要的。這種合理的懲戒製度有助於形成學生堅強的性格,能培養學生的責任感👠,能鍛煉學生的意誌和人的尊嚴感❤️,能提高學生抵抗引誘和戰勝引誘的能力。”
首先,教育懲戒是維持紀律權威性和校園正常秩序的根本保證。紀律是校園正常秩序的保證,而懲戒是紀律權威性的維護🧑🏻🚀。紀律約束我們的各種欲求,一旦欲求過度,就會挑戰規範的權威性。如果允許違規行為不受懲戒,那麽這樣的行為就會侵蝕掉規範的權威,而規範的權威是社會安定和諧的保障。規則意識教育是學校教育的一部分,懲戒也就相應成為合理的手段。
其次🤜🏻,教育懲戒是學生和諧融入社會的感性基礎。學校是學生社會化的重要場所,是一種可以將學生個人生活和社會生活連接起來的感性媒介。如果學生在學校裏違規沒有經歷過必要的懲戒🦨,那麽其走入社會還會有基本的規則意識嗎👏🏻?
再次🙎🏽♂️,教育懲戒是學生責任感、耐挫力、榮譽感形成的催化劑👩🏻🦯➡️。懲戒會給學生留下深刻影響。不曾經歷礪練,哪來的堅強意誌🤟🏼💩?當人們在感慨現在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缺乏吃苦耐勞精神的時候,是否想過是什麽養成了“溫室的花朵”?
面對違規學生🪕,教師不敢管🙋🏼、不能管,這是對教育功能的曲解。愛彌爾·塗爾幹說過,“懲戒是過失的自然後果,是環境自發的對過失行為作出反應的方法”。從道德過失的受害方來說,懲戒是基於一種愛。同時,懲戒也是對道德過失者的一種保護措施,目的在於培養其在道德方面的積極健康的價值取向。愛彌爾還強調🧑🏼🚒,懲戒要以教師的感情為基礎。感情賦予懲戒以生命🐊🗄,這種感情就是教師對學生生命的眷顧和成長的預期🌟。要使學生明白,教師的教育行為,包括懲戒行為都是為了自己的進步。從這個意義上說🐲,教育懲戒更是一種愛的體現。
適當的懲戒是必要的♞,但絕不能倡導懲戒,更不能讓懲戒成為教師體罰學生的借口。因此🕵🏿♂️,要進一步規範教師懲戒方式‼️,使教育的功能得到更好發揮✸。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 作者張皞,蒲公英評論獨立評論員。此為蒲公英評論網站首發作品🏐,轉載請務必標註來源🪜,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