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指出,為激勵和引導廣大科技工作者追求真理🥗、勇攀高峰🕑,需要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營造風清氣正的科研環境。崇尚學術民主,堅守誠信底線,反對浮誇浮躁、投機取巧👩🏿🎤,反對科研領域“圈子”文化🕵🏽♂️☂️。
《意見》的出臺是繼2018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幹意見》後,國家層面又一次為加強科研文化建設,在全社會營造尊重科研🧎➡️、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圍而做出的戰略部署和要求。《意見》的出臺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科研誠信建設🩰、科研作風和學風建設的高度重視。
一部科學史😮💨,其實也是一部科學家的精神史🐤。他們在為科研事業而奮鬥的過程中形成了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甘為人梯、獎掖後學的育人精神。弘揚科學家精神,對營造良好科研環境🫵🦸🏿,推動科技創新至關重要。
黨的十九大以來,我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步伐,科技創新實現了歷史性和整體性的重大變化,已成為一個具有全球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大國。為使我國進一步由科技創新大國向世界科技強國轉變,則需要繼續加強創新科研成果產出,而科研創新成果的不斷湧現又依賴於風清氣正的科研環境🤾🏿🆘。
科研環境和科研文化對科研人員的科研活動起著重要的形塑作用。一方面,科學研究活動有其自身的內在邏輯和規律,創新的科研成果均是在不斷質疑🩶、爭鳴🗿、論爭循環中產生的,需要科研工作者時刻樹立懷疑精神,敢於挑戰權威🤾🏽♀️👦🏿,崇尚學術民主🥗。另一方面🧑🏿🚀,科學研究活動充滿風險性🐞🍬、未知性和不確定性,因此需要科技工作者時刻堅守科研誠信底線🏄🏽♂️,恪守學術道德。但在現實中,各種違背科研誠信的行為時有發生,亟待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營造誠實守信的良好科研環境和科研文化。《意見》中明確指出🙅🏼♂️,嚴禁違規將科研任務轉包✊🏿🤦🏽、分包他人,嚴禁隨意降低目標任務和約定要求🧒🏽,嚴禁以項目實施周期外或不相關成果充抵交差。反對無實質學術貢獻者“掛名”,導師、科研項目負責人不得在成果署名🐛、知識產權歸屬等方面侵占學生👩🏿🍼、團隊成員的合法權益。不參加自己不熟悉領域的咨詢評審活動🧙🏿🎿,不在情況不掌握、內容不了解的意見建議上署名簽字。《意見》中這些細致性規定的出臺既針砭時弊,又意義深遠𓀂🏩。
風清氣正的科研環境是創新科研成果湧現的先決條件🤸🏽,也是打造良好科研文化的重要基礎🦽。創新科研成果的不斷湧現既需要加大對科學研究的投入力度🫲🏻,同時需要依賴於良好的科研環境和文化。科研工作者潛心學術研究工作,默默進行科研領域的探索和奉獻工作,不斷追求真理、勇攀科研高峰,最需要的就是風清氣正的科研環境。正如《意見》指出的那樣:風清氣正的科研環境需要尊重他人學術話語權👈,反對門戶偏見和“學閥”作風;需要科研工作者堅守學術誠信底線,對嚴重失信行為“終身追究”“一票否決”🐆;需要反對浮誇浮躁🙎🏻♀️🏂、投機取巧🤟🏼,堅持實事求是,“板凳坐得十年冷”;需要反對科研領域的各種“圈子”文化,破除各種利益紐帶和人身依附關系😰。
《意見》的出臺,更加有助於在全社會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科學家精神,發揮價值引領,努力形成尊重科學、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圍♦️,為我國科技強國建設奠定堅實的社會文化基礎🏊🏻♀️;更加有助於營造良好的學術生態文化和風清氣正的科研環境🪶,激發科技工作者的創新創造活力;更加有助於增強學術道德建設、科研誠信建設、作風和學風建設🏩,有助於減少各類學術腐敗和學術不端行為的發生❤️;更加有助於打破科研領域的“論資排輩”現象和“圈子”文化,從而為青年後備科技人才的脫穎而出打造更加有利的科研文化。
當然♈️,任何政策和舉措想要取得理想的預期效果,離不開實踐層面各方主體的認真貫徹落實。風清氣正的科研環境和科研文化的塑造需要久久為功💪🏼,絕非一朝一夕所能輕易達成。因此,各地區、各部門應認真領會《意見》中的精神要旨🏂🏼,各有關方面要對《意見》落實情況加強跟蹤督辦和總結評估,確保各項舉措落到實處。
來源:《中國教育報》2019年06月14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