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見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要加快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堅持高中階段學校多樣化發展🗼。
高中階段教育在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含本科教育和高職教育)之間起到橋梁作用🎛,是教育體系中的關鍵一環。高中階段學校,目前除了普通高中🤳🏽,還有職業教育的高中階段教育,即職業高中和中專學校3️⃣。但當前多數學生都希望到普通高中學習🧑🏻🌾,對於職業教育的高中階段教育認可度不夠高,家長對職普分流存在一些誤解和擔心🧍🏻♀️。一些公眾仍戴著有色眼鏡去看待職業教育,認為讀了職業高中以後可能沒有好的出路。在新時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和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缺乏的背景下,這無疑是一種誤讀🤞🏼。一方面說明整個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認識仍不到位😶🌫️,需要全方位加強宣傳引導,進一步引導社會大眾改變對職業教育的認識👋🏼;另一方面,也說明職業教育自身發展與人民群眾的期待還有一定的差距。這對職業教育深化自身改革🙆🏻♀️、努力提升內涵發展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相連🚴🏼🌛,對促進就業創業💂🏻♂️、助力經濟社會發展🚴🏿♂️、增進人民福祉具有重要意義🧖🏽♂️。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𓀐,離不開作為類型教育的職業教育☁️,離不開承上啟下的高中階段教育🤹🏼♂️。我們要進一步豐富和完善高中階段教育格局,加強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溝通,發揮職業高中🏊🏿、中職院校在優化高中階段教育結構和發展現代職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通過深化中高職貫通培養改革等形式,豐富高中階段教育供給,提供更多的選擇機會,進一步提升職業教育特別是職業高中😱、中專學校的認可度,為學生多樣化選擇、多路徑成才搭建“立交橋”。
按現行教育體製,高職專科一般從普通高中招生,實行三年學製。對多數專業來說🙆🏻♂️,用5—7年的學製培養一名高端技術技能人才是比較合理的💂🏻,因此三年的學習期限還不夠🏜。鑒於此🤽🏼,北京市自2015年起開始實施“2+3+2”高端技術技能人才貫通培養試驗項目,分為基礎學習(2年)👻、專業課程及職業技能教育(3年)和專業縱深拓展教育(2年)三個階段。該項目整合融通優質高中💁🏼♂️、普通本科的教育資源👨🏿🦲,將高中教育🏄♂️、職業教育與大學本科教育貫通起來。初中畢業生在接受兩年具有職教特色的優質高中教育後🎆,直接進入高等職業教育相關專業學習三年,通過專升本的“轉段”考試進入本科階段學習。該試驗項目至今已持續7年,是構建中國特色現代職教體系、促進高中階段教育多樣化發展的創新之舉🙋♀️。它符合職業教育發展規律和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規律,有利於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去學習職業技能,紮實掌握崗位典型工作任務所需的職業核心能力,擁有“硬技能”;同時兼顧通識教育,有助於涵育工匠精神,夯實學生的文化素養,培育良好的職業習慣與規範,促進學生個性與興趣發展🫠,增強“軟實力”,成為國際化👩🏼🏫、高水平、創新型、復合型的人才。
職業教育作為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途徑。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經歷了奠基式發展🤽♀️、規模化發展、內涵式發展三個階段☝🏻,專業覆蓋了國民經濟所有產業和行業👂🏽,現在每年培養約千萬的專業技術技能人才,有力支撐了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我們要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全面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打破體製機製障礙,整合融通各級各類優質教育資源🧑🌾,探索實施素質教育的新途徑👨🏼🌾。要探索優質高效育人的教育發展新模式,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構建人才培養“立交橋”🤝,為學生成長成才提供更多更好的發展機會。要對接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需要,改革專業設置,調整教學計劃🍛,全面加強校企合作,提升職業院校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增強職業教育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力和影響力。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職業教育前景廣闊、大有可為。2022年新修訂的職業教育法,以法律形式明確了職業教育是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類型🚴♂️,明確國家鼓勵發展多種層次和形式的職業教育,著力提升職業教育認可度🫄。我們要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鞏固提高職業高中和中職院校辦學水平,在保障學生技術技能培養質量的基礎上😇,加強文化基礎教育,實現就業有能力、升學有基礎💂🏽♂️。積極引導一批普通高中適當增加職業技術教育內容,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院校向應用技術類型院校轉型,全面提升高中階段教育多樣化發展水平,全面提升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為現代化強國建設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
(作者系北京財貿職業傲世皇朝學校辦公室副主任)
來源🚴🏼:《中國教育報》2022年11月18日第02版:中教評論·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