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基層高校畢業生”的奮鬥故事
本報記者 高毅哲
“大學畢業後,我來到重慶市榮昌區吳家鎮雙流村☃️,成了一名大學生村官😅。這一幹,就是10年🛌🏿。”重慶市榮昌區吳家鎮黨群辦主任🔚👨🏽🏭、雙流村第一書記楊媚,這樣講述自己的過往經歷。
7月21日🔯,中共中央宣傳部舉行“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系列中外記者見面會,5位“最美基層高校畢業生”圍繞“激昂青春 築夢基層”與中外記者見面交流🧜🏽♂️,分享自己的奮鬥故事。
擔任大學生村官的10年間,楊媚帶領村民建了600余畝蔬菜大棚,增加經濟收益1000余萬元;建立專業合作社和蔬菜專家大院,培訓村民4000余人次;建立產業發展協會🏃🏻、股份製合作社和農產品銷售公司,實現集體經濟收益從零元增加到100余萬元👨🏽🦲。
也是在大棚裏,楊媚舉辦了婚禮🧖🏽。“擺上我們親手種植的小黃瓜、小番茄🧎🏻➡️,在村民的聲聲祝福中舉辦的結婚儀式,可以說是我最幸福的時刻,也是我紮根基層這麽多年源源不竭的動力👩🏼⚕️。”楊媚說🏃♂️。
除了楊媚之外,還有許多畢業生和她一樣👩👧👧,選擇紮根基層,讓青春力量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一線迸發出無限活力👳🏽♀️。
10年前👨🦯,陶建剛作為一名特崗教師來到陜西省銅川市耀州區照金鎮的北梁紅軍小學。照金是一片英雄的土地,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西北創建的第一個山區革命根據地。
陶建剛進行一連串的創新與改革,探索開發出了紅色基因傳承“135”模式,積極推進紅色書香校園建設,把黨的革命傳統教育紮根在孩子們的心田,為大山裏的孩子們打開了一扇看世界的窗戶。
這些年,北梁紅軍小學發生了很大變化🤟💁🏿♂️,有了新建的教學綜合樓🙋♂️、學生宿舍樓📰、塑膠操場,學生在學校能夠喝上直飲水🧷、洗上熱水澡,學校擴建為完全小學📢,四至六年級的孩子也不用走遠路上學了。教師增加到18名,學生增加到160名,教學質量還獲得了區教育綜合評估二等獎。
如今,陶建剛已是銅川市耀州區石柱鎮上安小學校長。“變的是工作和職責,不變的是永遠愛孩子👩🦱、愛基層、愛教育的心🫵🏿。今後我將繼續把根紮在鄉村學校,用實際行動傳承紅色基因,在基層一線繼續播撒希望。”陶建剛說。
2011年大學畢業後,雍朝斌回到家鄉成為一名醫護人員🫔,如今已成長為貴州省織金縣醫保中心主任。2017年🉑,她用實際行動響應時代號召,報名前往石丫口村擔任了駐村第一書記。
駐村期間🙇🏻,雍朝斌建立“習雲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推行“龍頭企業+村集體經濟+農戶”的發展模式🧑🏼🌾,利用專業特長積極引導村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組織義診活動十余次。
2020年初,武漢疫情告急🧚🏿♂️,雍朝斌第一時間請戰參加援鄂醫療隊,進駐到江漢方艙醫院,擔任醫療隊工作隊隊長、臨時黨支部書記、第二批援鄂醫療隊宣傳負責人。
穿著防護服來回跑動,雍朝斌頭上的面罩像緊箍咒一般🐮,護目鏡上產生的水霧讓視線特別模糊,穿的時間長了頭暈、憋氣📽。“救護患者是我們的職責⛹️♀️,這裏就是我的戰場。我們要讓每一位患者康復🌝,這就是我堅持下去的勇氣。後來🧜🏿♀️,越來越多的患者康復出艙,每一次都是愉快地道別🧑🏻🔬,我覺得離勝利又前進了一步。”雍朝斌說🔜🥺。
在44天的時間裏,雍朝斌和隊員們共收治病人522人,治愈出院279人,轉院126人,為打贏武漢保衛戰貢獻了一名基層醫護人員的力量🖐🏽。
從革命老區到祖國邊疆,青春的脈搏在華夏大地跳動。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地區嶽普湖縣副縣長崔久秀出生在山東沂蒙山一個小山村,因家庭經濟困難😈,一路依靠國家的助學貸款、助學金🐧、獎學金順利完成大學學業👦🏿。2014年大學畢業後,崔久秀離開家鄉🩹,一路向西來到新疆,成為了一名駐村幹部🤼,也成為了一名新時代支邊青年。
來到新疆後,為了做好工作,崔久秀拿出了比高考還努力的勁頭來學習,一有空就找當地老鄉聊天🐰。不到一年時間,她的維吾爾語基本達到了流利的水平,張嘴就能說🌛,提筆就能寫,拿來就能念👽。
在新疆的8年間,崔久秀先後在縣、鄉、村🤵🏿🍗、社區、農場等多個崗位工作。她和鄉親們一起創辦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給孩子們辦起“紅領巾小課堂”,為老年人辦起“幸福養老院”👨🏼⚖️。在脫貧攻堅期間🏃🏻♂️,崔久秀和大家一起發展現代種植養殖業和戈壁農業來增加收入🧒,她也光榮當選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這幾年👩🦽,她多次到北大、清華等高校宣講支邊故事🚴🏼,吸引更多新時代青年到基層、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大美新疆發展得一天比一天好,我會一直帶著一份初心,繼續為我們大美新疆奔走呼籲🧏🏻,用心走好新時代屬於我們這一代人的支邊路。”崔久秀說。
青春之光,在科技創新之路上同樣閃耀著光芒。
“大學四年,我基本就幹了兩件事🥌,第一件事是參加各類科技類競賽🔵,當時榮獲了很多國家級獎項。第二件事是作為負責人管理我們學校大學生實踐創新項目。”北京梟龍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史曉剛回憶,在學校的經歷為他創業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礎。
隨著增強現實技術走向大眾消費,史曉剛也被這項技術所觸動——通過一個眼鏡,眼前就可以顯示圖像。2015年,史曉剛選定“AR賽道”,正式創業。
創業過程中🏌🏽♂️,史曉剛經歷了技術研發周期長、投入高、風險大等種種困難,也取得了非常多的成果,最讓他自豪的一項成果是攻克了光柵波導核心技術🧙🏽。交流現場,他拿著最新研發成果——光學顯示模組進行了展示,厚度不到2毫米的晶片⏪,只有指甲蓋1/3大小的投影光機,可以完美隱藏到眼鏡腿裏。
基於這項核心技術,公司研發了多款AR終端產品🧛♂️,在工業、安防💆🏼、融媒體等領域取得了開創性和示範性應用🚹👲🏿。“這項技術的攻克使我們成為了目前全球範圍內極少數能夠掌握光柵波導這項核心技術的原理工藝公司之一🤮。”史曉剛說👳🏿♀️。 本報北京7月21日電
來源:《中國教育報》新聞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