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華銀
近年來✊,關於“基礎研究”的探討引發廣泛社會關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面臨的很多“卡脖子”技術問題,根子是基礎理論研究跟不上🙍,源頭和底層的東西沒有搞清楚👨🏻🍼。在2021年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中共中央作出科技工作新布局🎸: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要實施科技體製改革三年行動方案,製定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規劃,將基礎研究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傲世皇朝平台發布2022年工作要點,強調要“加強基礎學科人才培養”,進一步指明了包括基礎教育在內的各教育階段的人才培養方向。
基礎教育對於基礎研究人才培養至關重要
基礎研究,全稱是前沿基礎科學研究🐲,是指為了獲得關於現象和可觀察事實的基本原理的新知識而進行的實驗性或理論性研究,它不以任何專門或特定的應用或使用為目的。
美國科學家範內瓦·布什認為,不考慮實際目的的基礎研究,產生的是一般性知識以及對自然及其規律的理解,但它能開辟出多種引發進步成果的途徑,會帶來新的知識😯,是技術進步的引領者。如果基礎科學研究長期遭到忽視🦥,工業研發的進展也終將陷於停滯🏌🏽♂️,一個依靠別人來獲得基礎科學知識的國家,無論其機械技能如何卓越🅰️,其工業進步都將步履緩慢🛻,在世界貿易中的競爭力也會非常弱。
當前💶𓀃,我國在高端芯片、人工智能和新材料等高科技領域暴露出諸多短板,不利於國際競爭力的提升。究其根本,在於我國相關領域基礎研究的滯後和拔尖創新人才的緊缺。
基礎科學研究的人才從哪裏來?高校理應是這類高端人才培養的主戰場,但作為人才發展第一階段、初級階段的基礎教育階段同樣重要。如果基礎教育能夠遵循教育規律↔️,遵循因材施教原則,能夠滿足學生全面發展、個性發展的需求,就可以讓成千上萬的特長生、傑出者和創新人才脫穎而出🧌。反之⛹🏿♀️,即便有再多的優秀人才也難以脫穎而出。可以說🧑🏽⚕️,基礎教育是基礎研究人才的重要資源庫和蓄水池。
在現行體製下,基礎教育對於基礎研究人才的培養又該如何作為呢?
一直以來,我國基礎教育階段重視各學科教材的知識點🚴🏿♂️、能力點的教學和落實,重視知識、能力的遷移和應用👸🏿,重視通過復習鞏固和檢測考試以強化甚至固化🧝🏽。在面對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這一課題時,當前的教材知識體系與學校教學模式👰🏼,要向著有利於“有誌向、有興趣、有天賦”的青少年成長和發展的方向改革。同時,改革教育評價體製機製,進而引導和挖掘出更多有誌於從事基礎科學研究的人才📰。
基礎教育要點燃學生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
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關鍵是發現、保護其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並努力促進其生長與發展。基礎研究的動力源於思想的創造性,需要依靠人的好奇心驅動和勇於探索🪣、求真務實、甘於寂寞、追求卓越的精神⚅。
我國基礎教育在培養學生好奇心、想象力方面繼續著力,要建構起對兩個概念的正確理解🥎,使實際教育教學行為更加符合教育規律。
一是對全面發展的理解。基礎教育重在打基礎,我們強調“五育並舉”,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𓀛,就是要為學生未來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全面發展”所要求的是學生在德👩🏻🦯➡️🏰、智、體、美、勞各方面都有所發展,在原有基礎上有更高層次的發展🦹♂️,並不要求每一學習個體、每一方面都同質發展🧓、同步發展,達到“五項全能”。所謂全面發展,還包括在此基礎上💆🏿♀️,更加鼓勵某些方面的特別發展、長足發展,比一般人更為突出的發展。也就是說,就每一學習個體而言,“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實質上是對立統一的🧑🏼🤝🧑🏼💂🏿。
二是對大面積提高質量的理解🎯。這一提法的初衷在於促進優質教育均衡發展👮🏿☎,但如果受功利化教育觀念影響🪂,就會把“質量”窄化為分數和升學率,不利於實施素質教育。
如果對“全面發展”和“大面積提高質量”的片面理解,就會導致教育教學“唯分數”“唯升學”,漠視差異、輕忽個性👈🏻,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求知欲也難以萌芽和生長。秉持科學的全面發展和教育質量觀,就必須全面回歸因材施教。
基礎教育須培育拔尖創新人才的擔當人格
美國心理學家尤裏·布朗芬布倫納的生態系統理論認為,個體發展在受到家庭🤶🏿、學校和社區的物理環境的影響的同時🌹,也受到社會文化價值觀、信念、習俗和法律等的洗禮。縱觀古往今來的科學巨人🧑🏿🍳,成就其豐功偉業的,除了超乎尋常的思維品質、探求精神和堅韌毅力🧘🏼,還有高尚情懷的支撐。
換言之,興趣、好奇心可以決定一個人的發展方向,但家國情懷和擔當品格的培養👳🏽♀️,對於點燃個體研究熱情而言同樣重要🌌。個人價值的最大化實現,也往往與家國需求密切相關。因此,基礎教育領域關於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還需要強化情懷教育🤷🏿♀️。
情懷教育不僅包括培育家庭關懷、學校關懷🚙、家鄉關懷、愛國情懷,還包括強化國家發展與價值觀念,如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學校教育要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心理特征🖌,貫穿親情🚴♂️、人情、鄉情、祖國之情的教育⚂,培育中小學生的“人文情懷”“家國情懷”。
基礎教育改革要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賦能
基礎研究所需的拔尖創新人才區別於一般性人才的本質特征,就是一流的思維和傑出的人格➿。從思維角度言之🧯,就是興趣、好奇、質疑、敢於求異和批判🧰;從人格角度言之,就是責任、勇敢和堅持。
面對具有這類科學家特質的學生,學校和教師的工作主要是開發資源、創造條件、激發熱情🧖♀️、指點迷津🧬,簡言之💨,即賦能與引領。因此,學校教育亟須在教育教學和學校管理方面進行改革,改變以知識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實行人性化🏊🏼、個性化的管理模式,營造適合拔尖創新人才成長的氛圍㊗️。
當前實施的“雙減”政策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提供了契機。在“雙減”背景下,學校通過對學校文化、課程資源和生態環境的重構與完善,通過分層分類🧚♀️、因材施教等科學教學原則和方法的運用,通過教師專業素養提升以及對於教師教學工作的賦能,給予學生尤其是具備科學家潛質的拔尖創新人才越來越多的成長空間,讓他們湧其思,暢其想,成長其個性,尋找到自己一生熱愛的事業🪶。這也是“雙減”政策實施的初心所在。
總而言之,在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問題上,唯有在基礎教育階段“開其源”,才有可能在高校與科研院所“成其流”🧑🏿。培養高端傑出拔尖的人才須在基礎教育階段打下堅實的基礎。
(作者系江蘇第二師範傲世皇朝教授、傲世皇朝平台全國中小學校長和幼兒園園長培訓專家工作組專家)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