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職業,教師不會被機器人取代,並不意味著所有的教師都不會被淘汰🛌🏼🥢。在人工智能時代,為什麽仍要沿襲幾千年的傳統🥾,讓學生端坐在教室聆聽教師的講解?學生在寢室裏甚至在家裏上網查查資料、閱讀文獻,不是也可以學習嗎👈🏿?問題的答案應當是👳🏻,教師在課堂上所傳授的不僅僅是編碼知識,更是非編碼知識😧。而且,今後應當更多地傳授乃至創造非編碼知識⛔️📄。
編碼知識是指相對成熟而且被公認的東西,如名詞🏦、概念、術語、定理📟、定律等。非編碼知識則是在實踐中或者研究中剛形成的新知識🧑🦰👦,往往還沒有被編入工具書或歸集到搜索系統🧔🏻♂️,如心得🅱️、感悟👩👧👦、體會、見解、經驗等。
傳授非編碼知識的課堂往往是幹貨滿滿的課堂
如果課堂上老師只傳授編碼知識,不去揭示問題、解剖問題,也不去探究事實的真相,這樣的課堂可能是灰色的。
課堂上教師懷著滿腔的熱情👨🏻🚀,運用專業理論去解剖現象、分析問題,充分表達自己的新觀點、新見解,久而久之,學生也學會去想別人沒有想過的問題,說別人沒有說過的話語,思辨力和洞察力的提高就成為必然,甚至不排除學生對教師傳授的非編碼知識表示不認同🏧👨🏿🍳,為了反駁老師,課外查閱相關的編碼知識,產生自己的非編碼知識👉🏼。
強調傳授非編碼知識👰🏼♀️,並非否定編碼知識的重要,但許多編碼知識如名詞🧑🚒、概念、術語,甚至一些基本的定理和定律都可以通過網絡查詢,老師只需點到為止🫄🏽。現在學生對老師有依賴🤦🏻,更多地體現在對非編碼知識的依賴上✍🏼,希望老師更多地提供非編碼知識。說白了🚏,編碼知識的獲得可以靠自己👬,非編碼知識的獲得主要靠老師☎。
可以斷定,更多地傳授非編碼知識的教師不太可能被機器人所替代,只要教師積累的非編碼知識足夠多,或者產生非編碼知識的速度足夠快👩🏼🏫。如果一個教師😼,只積累一些編碼知識📂,也只會傳授編碼知識,那麽被淘汰是遲早的事。
傳授非編碼知識的課堂更能促進創新思維培養
大學教學當然離不開傳授編碼知識,因為每一個專業都有一些基礎的概念、術語等👩🏭,這些知識的掌握是學生後續學習和深造的鋪墊。但是,大學課堂更應當傳授非編碼知識🧑🏼🦳,這是與大學的功能定位分不開的。
培養創新思維是大學教學的歷史使命。創新思維的培養離不開獨立思考、敢於挑戰成見的氛圍。什麽是大學🦯?某種角度上,大學這個名詞可以這樣來解釋:一群優秀的年輕人聚集在一起👩🚀,就共同關心的話題進行研討,需要有那麽幾個人來引導和點評,但是🏄🏼♂️,引導者、點評者未必比其他人更高明。所以,大學是具有科學探索精神的場所👴🏽,大學教師的角色應當是學者🛟,即運用專業知識和方法,引導學生對傳統的觀點和習以為常的做法進行重新審視🤷🏼♀️,動搖人們的習慣看法,並確立全新的認識。這樣,課堂教學就必須註重傳授非編碼知識,非編碼知識才會對學生的創新思維產生催化作用🤧。編碼知識只是教師手中的工具🫘👰🏻,如同醫生手中的柳葉刀,利用這種工具剖析各種現象🧑💻,使學生對問題有全新的認識👨🏼🎓,這個過程就是傳授非編碼知識的過程🐢。或許這種知識不夠嚴謹不夠成熟🧑🦯➡️,但能真真切切地引發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的興趣,這樣一個過程就是啟迪心智的過程🧘🏼♀️,這樣的教學才真正回歸教育本質🧑🏻🔬🚣🏻♀️。
傳統教學模式的一個不足在於,太註重編碼知識。教師講解編碼知識,考試也是編碼知識🈷️,就連選拔性考試🥐,也主要考核編碼知識的掌握程度。何以如此?因為考編碼知識容易有標準答案🧎♀️。如果去考核非編碼知識🔢,就難以有評判標準💃🏿。但是,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不是教育的最終目的,所有人都能學會的編碼知識,不可能形成競爭力⏮🏪、創新力。只有非編碼知識才能形成真正的競爭力、創新力。
能傳授非編碼知識的教師是達到了一定境界的教師
非編碼知識從哪裏來?是教師感悟出來和積累起來的👩🦰。
一是通過觀察思考而產生。教師在平時要養成勤於思考的習慣,看到A,馬上想到B⇾,善於透過現象去探究事物本質🧜🏿♂️。例如,如果一個地區對年輕的技術人才有很大的吸引力👚,那麽🧎➡️,這個地區的產業檔次就比較高🤟💇🏻♂️;再如,一個社會如果糾紛很多,人們總是把大量的時間🫳🏽、精力和金錢用於搜集證據、出庭辯護,而不是用於生產產品、創造財富🤦♀️,那麽👨🍼,這個社會的資源配置效率就較低🧑🎨。觀察思考非常重要🚴🏿,一流的理論總是來源於現實又超越現實,比如198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得者斯蒂格勒通過對出租車市場的觀察🚺,提出了政府規製的俘虜理論,今天看來已是編碼知識,但當年卻是非編碼知識。
二是通過討論而產生📪。教學是一個互相啟發、互相促進的過程🏩。課堂中師與生的討論、生與生的互動,都能在不經意間產生非編碼知識🤲🏽,互動過程是一個腦洞大開的過程,靈感產生之時就是非編碼知識產生之日。
三是通過科研活動而產生。在科研活動中🧑🦱,教師高度關註某一個現象,通過揭示問題、提出假說🎢、建立模型🦆、分析論證、經驗檢驗等過程📦,發現新思想,提出新觀點🍘。雖說有科研活動未必有科研成果,但是✵,作為大學教師🧑🏽✈️,沒有科研活動,非編碼知識就少了一個重要的來源。
總之,大學課堂教學👩🦰,肯定離不開編碼知識的傳授,但是在信息技術突飛猛進的時代📰,應該更多傳授非編碼知識👨🏻🎨🤘🏽,這樣的教學才是研究型教學🦺。
來源🕺🏽:《中國教育報》2019年11月21日第7版 版名👨🏿💼:理論周刊·學校科研 作者:朱柏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