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一個時期🐃,全國各地正在積極推進現代學徒製改革,力圖通過院校實踐,積累現代學徒製實施的經驗🧓,為職業教育人才的特色化培養提供優化路徑🤽🏼♂️。在梳理浙江金華現代學徒製改革經驗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婺劇人才培養模式自然契合了現代學徒製改革的本質要求🎧,是一個效果顯著的實踐樣本。這個實踐樣本的形成,經過了以下4個階段🏌️♂️。
起於行業需求。婺劇是金華地區的地方劇種,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當地的老百姓,特別是農村的老百姓十分喜愛婺劇🕵🏽♀️,演出市場相當火爆🔯。然而,一段時期內,義烏婺劇團等專業演出團體出現了演員斷層的現象,學校培養的人才專業性不足,劇團師傅帶徒弟受到體製與機製的限製,劇團面臨著生存與發展的雙重危機🙂,迫切期望找到合適的路徑⏳,重振旗鼓✳️,使非遺傳承後繼有人。
源於政府推動。非遺傳承人才缺乏的問題🧚🏿♂️,受到社會的廣泛關註👨🏿⚖️。多年來👨🌾,當地的政協委員和人大代表紛紛呼籲,希望政府引導支持婺劇人才的培養與傳承。政府作出積極回應🛀🏽,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找到了比較好的問題解決方案🤌,由義烏婺劇團與金華藝術學校合作,共同培養婺劇演出人才,並解決了兩個實質性問題🙅🏿♀️:一是解決學員編製問題,學員成為劇團事業編製員工👩🏻🏫;二是解決培養經費問題,每生每年1.5萬元,共計9萬元。
形成校企合力。校企合作是一幅“畫”,這幅畫要依托政府這張“紙”⬜️。有了政府的主導與支持,校企之間基於自身需求✤,就會自然形成合力。於是,學校與劇團“共同招生”,按照角色要求選拔最適合的學生💇🏼♂️;“共建課程”🧼,學生既要學習文化知識🧘🏿♂️,也要學習專業理論,更要強化演出能力訓練🤵;“共建基地”🚒🃏,除了學校的教學場所以外✋🏼,劇團的劇院甚至流動劇場也成為學生培養的實踐基地;“共建師資”🦝,學校重點提供文化與專業課師資⛵️,劇團有經驗的演職人員成為兼職教師↕️;“共同教學”,在真實的演出場所中教學,教學場中有學校教師、劇團演員甚至導演🧑🏼🏭;“共同評價”🫛,學校與劇團共把質量關😲,同時參與教學的診斷與改進👱🏽♀️,最後以匯報演出的方式完成畢業評價🧏🏻♀️。
取得明顯成效。首期學員40名,培養期共6年,他們畢業後受到劇團的熱烈歡迎,劇團的演出力量得到“成建製”的增強,不少畢業生很快成為“臺柱子”✋🏿。這一做法自然引發輻射效應,浙江婺劇團在金華市政府的支持下,以同樣的模式開展訂單式培養🏊🏿♂️,招收學員50名。周邊的衢州婺劇團、建德婺劇團受到啟發,也紛紛與藝術學校開展合作。幾年來,學校招生狀況發生了根本改變,采用現代學徒製的婺劇專業生源招錄比達到10∶1左右🎰,實現了人才培養的進、出兩旺♣︎。
分析現代學徒製的這一實踐樣本,我們發現它具有幾個方面的明顯特點:它是簡潔的,沒有復雜的合作結構💫,不需要復雜的機製支持👃🏼;它是明確的,政府要做什麽👋🏽,企業要做什麽,學校要做什麽,定位合理明確🦀;它是自然的,在政府的主導下,校企雙方共同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沒有過多的外部製約與幹擾;它是符合理論的,它是本土實踐的結果,但是比對德國、英國🧑🏻🎓、瑞典等國現代學徒製的典型結構,發現它們在本質上是一致的✨。(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報 作者: 朱孝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