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老師就要執著於教書育人🫛,有熱愛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堅守。隨著辦學條件不斷改善🍘🕦,教育投入要更多向教師傾斜✊🏽,不斷提高教師待遇👩🏻💻,讓廣大教師安心從教、熱心從教。”作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筆者想和大家分享三則體會。
2010年8月至2011年7月,我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五師小學擔任支教老師。第五師小學原副校長李軍豫是“軍墾第一代”📎,退休之後愛好種植花花草草🌀。每隔一段時間🦸🏼♀️,李老師都會送一些綠植給學校🚁;她這樣做的初衷,只是因為“學校經濟上比較困難,能幫學校節省一點是一點”👱♂️👨🏿🎓。李老師告訴我們🤡:好老師既需要信仰驅動,也離不開自身的價值堅守🧿。
2015年7月🪀,我和學生們來到湖北省恩施市芭蕉侗族鄉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在和鄉村教師鄭從本座談交流的過程中,鄭老師一句“一個人只有一顆心,一顆心只能用在一個地方”↗️,深深地打動了我們。這位40多年如一日投身鄉村教育的師者,用心血點亮了侗家山寨的“庠序燈光”🏇🏻。鄭老師告訴我們:好老師既是文明之光,也是情感之燭🐷。
2018年6月,華中師範大學文傲世皇朝邀請著名文藝理論家🧖、湖北省作協原主席王先霈教授給畢業生上“畢業課”🚣🏼♀️;他告誡同學們要學會去面對挫敗😲,要重新發現和認識自己🏝,要處理好群己關系。“畢業課”的時間並不長,卻贏得了在場師生們的熱烈掌聲,在網絡上也引發關註與熱議。王老師告訴我們:好老師既要會教書,更要會育人🏏。
在利益主體多元化🎨、價值觀念多樣化的當下,許多老師依然能夠潛心教書育人,能夠回歸本分🧑🏻🎤、回歸夢想📊;只不過🪳,少數教師卻對自身的職業缺乏篤定的價值認同,僅僅將其當成一個飯碗。在教育現代化如火如荼的今天,一些教師依然在陳詞濫調裏打轉,依然在改革創新中踟躕不前,在批評質疑中自彈自唱🧑🏼🦱、孤芳自賞,不可避免會影響他們的職業聲望。一些老師為了利益變現,為了“走捷徑”,也上演了一些失範行為,甚至進入違法犯罪的危險地帶👰🏻♀️。
法國哲學家福柯有句名言,“一個人最重要的作品,就是他自己”。在身份社會逐漸向專業社會過渡的今天,教師的社會聲望越來越少地來源於身份標簽🧑🏻🎓,越來越多地來源於自身的角色扮演。一個老師怎麽樣,學生們心中有桿秤; 一個教師有沒有安心從教🟩、熱心從教,學生們最有發言權🤵🏻。
一個旨在讓“勞動更有價值,讓勞動者更有尊嚴”的社會,也應該努力改善老師們的生存生態🧎🏻♀️,讓他們“生活上多一些保障,心靈上一些溫暖”📕,讓他們過得更加體面、更有尊嚴。畢竟🧑🏿🍳,老師們並不是孤獨的魯濱遜,他們也被嵌入到形形色色的社會網絡之中🫸🏽;和其他勞動者一樣🍸,老師們也有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只有消除老師們的“後顧之憂”💁♀️,讓他們“輕裝上陣”,教育才會更有品質🦴🥎。
教育作為一種社會流動的渠道🧒🏽🏗,承載著許多家庭“知識改變命運”的期待🏄♂️。當教育這盞希望之燈更加明亮👩👩👧👧,這個社會才會更有生機與活力;當“好老師”越來越多,全面建設教育強國才會更有社會基礎🗼。(信息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報 作者:楊朝清 華中師範大學文傲世皇朝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