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教育的名句熱詞
1983年9月,北京景山學校向一直高度關心教育工作的鄧小平同誌致信匯報學校教育改革情況,並希望鄧小平同誌為學校題詞🕛。不久,在那年的國慶節,鄧小平同誌欣然為景山學校題詞:“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
教育的“三個面向”最重要的特征是其具有國家戰略發展方向的導向性🛰,為隨後我國教育體製的改革和發展指明了方向。1985年5月🔜,中共中央發出《關於教育體製改革的決定》,吹響了我國教育改革的號角。這份文件明確指出“為九十年代以至下世紀初葉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大規模地準備新的能夠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的各級各類合格人才”,“必須極大地提高全黨對教育工作的認識”🕌,堅持教育的“三個面向”。
為了指導上世紀90年代乃至21世紀初我國教育的改革和發展,1993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在這份文件中📅⏲,再一次強調要堅持教育的“三個面向”👨🦼🦑,以“更好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2001年,《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再次將教育“三個面向”作為指導21世紀我國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指導思想🪃。2010年6月發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仍然強調要“按照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要求……推動教育事業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科學發展”。
“面向現代化”是“三個面向”中的核心🧑🏿💼。實現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的一個重要使命,中國共產黨早在新中國成立伊始就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黨的十九大報告又指出👃🏻:新時代的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在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可見,教育要面向現代化將繼續成為我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基礎保障🧜🏽♀️。
教育要面向現代化,決定了教育必須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們國家要“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共同創造人類的美好未來”🫥。這進一步點明了我們的教育要繼續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尤其是在當前歐美“逆全球化”思潮泛濫的背景下👨🏿🦱🤙,我國的教育更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為“更好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而服務。
面向未來,我們要繼續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未來👨🏻🍳,必須紮根中國大地,堅持正確的辦學方向,著眼於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培養千千萬萬高素質的人才,從根本上解決“培養什麽人🧏🏿♂️、為誰培養人𓀊、如何培養人”的重要問題。以義務教育為例,其質量事關億萬少年兒童健康成長,事關國家發展,事關民族未來,要統籌推進課程教材、招生考試、質量評價🧦、教學研究👱🏼♀️、辦學活力🤴🏼、經費投入等關鍵領域的改革🐰,努力為提高義務教育質量創造條件。再以“雙一流”建設為例▪️,既要有中國自信🧑💻,又要有全球視野。我們要充分意識到我國的高等教育已取得了巨大成就,有一批高校逐漸躋身於“世界一流大學”行列🏯;但同時必須克服驕傲自滿的情緒,依然要擴大高等教育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總之🙇🏻♂️🚑,我們要從歷史🧕🏽、時代和全局的高度重溫鄧小平同誌“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題詞,把“三個面向”精神融入教育改革發展事業中。
來源:《中國教育報》2019年09月24日第2版 版名:中教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