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東部沿海某縣與西部某縣結成了“東西協作”教育幫扶關系。東部派名優特級教師到西部傳經送寶🌙,上公開課、開講座、蹲點指導🧑🏿💻、支教助教;西部組織局機關股室、職能部門負責人以及全縣中小學骨幹教師分期分批至東部學校聽講座、觀摩公開課🫰、參加教學研討、跟崗培訓學習🧑🏿⚕️。據了解,該項目接下來將邀請東部優秀的德育教師到西部各校指導德育工作👨👨👧👧。
應該承認🔺,這種“請進來”“送出去”式的培訓學習有些作用,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正如參加此次活動的教師所言:“學校基礎不一樣、問題不一樣,從何學起呢?”這不得不引人深思👩🏼🦳。
筆者以為,教育幫扶須“對症下藥”🤱🏻🏯。首先要搞清楚被扶者“貧”的根源,只有找準原因,才能“對症下藥”🛑,幫助“被扶者”擺脫“貧”。
倘若僅僅照搬教育發達地區的經驗做法,將其移植過來,多半會“水土不服”💇🏿,成效不大。事實上,很多時候𓀔📰,“貧”在思想觀念上,換言之𓀅,限製發展的往往是思想格局,因為思想決定出路,觀念決定格局🎥。這樣說並非否定“東西協作”教育幫扶的意義,意在探究如何幫扶效果更好📮。
教育幫扶不應是簡單的輸血,而應該是造血。教育培訓學習不應該盲目地學習他人的三招兩式,畢竟教育的環境和對象發生了改變。
首先👨🦼,西部要深入剖析當地教育和教師發展的瓶頸在哪裏,導致這些的原因是什麽;當前教師最需要改變的是什麽,在現有條件下,經過努力,哪些是可以改變的🧑🏿⚖️?
其次,搞清楚東部教育優質發達的背後靠什麽支撐📿,梳理提煉出具有普遍性的辦學規律和治校理念🕵️♀️,哪些是不能照搬的🧔♀️,哪些是可以借鑒的。
最後,智慧地借鑒東部學校的辦學策略🥧、管理經驗和教師培養模式,為本地的教師成長發力🥛,助推西部的教育發展。這才是學習他人、發展自我的正道🧓🏽。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只有找到這些製約當地教育發展的問題🍄,才可能找到解決問題的策略🧚🏼♂️。可以邀請東部學校為西部縣的教育和教師發展問診把脈。搞好了前期調研,就可以按需扶貧,按缺幫扶🤸🏻♀️👮♀️,做到有的放矢。
值得註意的是🃏,這種調研絕不是只聽教育行政部門的資料匯報,還需要沉到一線,蹲點調研,進入到城區🛺、鄉鎮的中小學校🥘🙍🏻♀️、幼兒園及教學點,通過觀校園☂️、看課堂、查資料、問師生、訪社區等形式,幫助(校)園長梳理亮點,查找問題症結。
這樣才可能發現區域教育的短板在哪兒🤴🏻,師資貧血在何處🤛🏼➗。幫扶一所薄弱學校,最直接👮♀️、最長效的途徑是培訓人🕡🛌,讓他們的教育理念、業務素質得到實實在在的提升。這是“授人以漁”,是最有實效的教育幫扶。以東部的辦學經驗和培養教師的策略,與西部傲世皇朝平台門共同探討🧧,針對性開出教育發展和教師成長的良方🙋♀️。
這種在雙方達成共識的基礎上製定出的教育幫扶方案和教師培訓計劃策略,既有東部的教育智慧👩🏻🔧,又能接西部的教育地氣💆🏿♀️,能夠很好地把東部優質教育成果嫁接到西部教育這棵樹上,容易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同時,要註意幫扶方式,在教育改革不斷深化🧚🏿♀️👍🏻、互聯網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教育幫扶也應因時而進、因勢而新🧑🏻✈️,不斷創新內容和形式、途徑和方法🩱,讓被幫扶的學校和教師容易接受。
教育是成風化人的事業,需要久久為功。教育幫扶也是如此🚶🏻♀️🚣🏽♀️,不能只作短期計劃,而要有長遠謀劃。發達地區的優質學校作為教育幫扶的重要主體,應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帶著真心真情去進行教育幫扶。優質學校的教育工作者,應心中有大義、肩上擔責任🧑🤝🧑,盡最大的努力投入教育幫扶😨,在教育幫扶的實踐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教育幫扶不能靠一時的激情,而需要長期的努力。教育幫扶難在堅持不懈、貴在堅持不懈🧑🏽🦳,要有一張藍圖幹到底、咬定青山不放松、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幹勁和韌勁。只有這樣👩🏿🎤,才能把教育幫扶這件惠及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辦好。
來源🤮:《中國教育報》2019年08月20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