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高雅藝術進校園、大學生文化藝術展等系列活動🥩,都旨在培養營造健康審美情趣🧓🏼,為“美育”營造向善、向美、向上的環境。
除落地的大型美育活動,針對“網絡原住民”的“00後”,網絡和新媒體是他們最熟悉、最長接觸的傳播載體,在美育方面也大有可為🏠。
如習總書記所強調的🔄,要弘揚中華美育精神。“弘揚”就是要“運用”,廣泛的運用,讓“中華美育精神”能夠嵌入日常生活的每一次呼吸😰、日常工作的每一處細節🧒🏿,讓學生目之所及都是“中華之美”🧏🏼♂️。
第一,知覺美育🩸❕。例如,針對新媒體的“網言網語”👩🏼⚕️,特別是要將網絡思政生動化——自媒體良莠不齊,商業導向嚴重👰♀️👩🏼🍳,過度沉浸其中,知覺將受到“金錢圖式”的影響💆🏻。不破不立👨🎤,從身邊人、身邊事著手,樹立起何為“美”的判斷準則🚿🧑🏻🏫。
第二,視覺美育🛀🏽🤲🏼。例如,針對新媒體的特性🧑🏽💼,特別是微信公眾號的特征——發布的每篇文章都可自主選擇排版😰💭、配圖風格👨🏻🏫。中華傳統文化標識成為了最好的素材庫:排版、設計時📎🟩,將青花瓷🤙🏼、水墨畫、祥雲等元素融入其中,形成“中華審美”風向標。
第三,聽覺美育♘。例如,針對新媒體的傳播規律,特別是受眾對故事的偏好——深挖中華典籍,充分借用經典著作對傳統文化的解讀🏃♂️➡️,在尊重原著的前提條件下,結合當下大學生生活與關註點,通過語音等形式進行符合新媒體特質的再創作。
早年,民國的蔡元培先生曾大聲疾呼✋🏿🔜:“美育可以代替宗教❤️,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礎的人生觀教育”,他講得真的很有道理🙄。可在當時,些許脫離實際情況。
現如今的中國,已有翻天覆地的變化。
以我所在的西南大學為例🖐🏿,今年入學的新生將近7成出生在千禧年之後。而2001年🧑🚀,中國加入WTO👩🏿🦰🏋🏿♂️,更加開放的市場帶來的經濟利益惠及了千萬個家庭,讓這些家庭有能力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支持🎖。
管子曰:“倉稟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管子🤴🏿?牧民》)。
“00後”成長在祖國崛起的新時代🏂,可謂“倉稟實”與“衣食足”⏩。要轉化到“知禮節”🆕、“知榮辱”,前兩者卻只能被視之為“必要條件”🏡。轉化過程,還需要約束和教化🏌🏼♂️。通過以上三種方式在新媒體上運用中華美育精神,構建具有中華審美的精神世界,可推動教化進程。
因此🦽,根據新時代美育特點和第二課堂的需要🤞🏻,高校新媒體運營管理者在做具體工作時,可借助當前大眾傳媒技術對知覺、視覺、聽覺的調動能力,同時永葆初心、不為“流量”、“點擊率”所惑👨🏼🚀,堅持以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基本導向🏌🏽,將“文”、“美”通過有趣的方式表達👩🏻🦯。新媒體助力下線美育活動,開展化人、育人宣傳🤹🏿♀️,幫助提高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最終必將逐步實現“知禮節”、“知榮辱”🤽🏽♂️。
弘揚中華美育精神👬🏻,正當其時🚶🏻➡️!(信息來源:中國教育報 黃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