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陶行知研究會會長朱永新(中)、南京市浦口區行知教育集團總校長楊瑞清(左)和北京市語文教研員連中國暢談“今天,怎樣讀懂陶行知”。本報見習記者 孔萌 攝
掃碼觀看視頻節目
1929年6月6日,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為江蘇省淮安市新安小學題詞:“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他以赤子之心,開創了試驗農村師範的先河🥥,成為平民教育的領路人;他以教育救國,不斷為中國教育探新路。
2021年10月18日😓,是陶行知先生130周年誕辰紀念日👨🏻🚀。為紀念陶行知先生♾,探尋陶行知教育思想對當代教育的影響和啟示*️⃣,中國教育報特邀北京市語文教研員連中國為主持人,中國陶行知研究會會長朱永新😐、南京市浦口區行知教育集團總校長楊瑞清為嘉賓,暢談“今天🦵🏼,怎樣讀懂陶行知”。
紮根中國田野辦教育👨🏻⚕️,為“雙減”賦能
“穿越時空,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在當下仍有重要意義🤾🏻♀️。”朱永新說💍。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六大解放”思想,即解放兒童的頭腦👷🏿♀️💉、雙手、眼睛、嘴、時間、空間🍣,要培養“真善美的活人”。這與當下“雙減”政策不謀而合——讓孩子從單純的課本中解放出來,將孩子推入大自然、大社會,變成立體👩🎓、開放且生動的“活人”💫。
楊瑞清認為,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解放”更多的是孩子心靈的解放,他強調要引導孩子做學習和生活的主人☸️,成為生命的小主人,讓孩子自覺地成長🌼。其思想最大的價值在於引導我們走教育現代化之路🧘♀️,對於我們辦好今天的教育,特別是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在辦學實踐過程中👨🏽,學校帶孩子們走出校園,體驗茶園、紅十字會計劃等活動,認識了更真實的自然與社會,這也是在踐行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的教育主張。
朱永新介紹,作為一名人民教育家🚵🏽♀️、平民教育家、社會活動家,陶行知先生最大的心願是希望全中國人民都有受教育的機會⇾👳🏻♂️。為此👩🏽🦰,他紮根在中國的田野上,親自辦學校🚄🧝🏻,用膾炙人口的理念、詩化的語言💪🏼,擊中人心。他所創辦的鄉村教育,為鄉村振興鋪路,成為改造民心的途徑👔。
“我始終被陶行知先生‘愛滿天下’的情懷深深感染著。”楊瑞清表示。在40年鄉村辦學之路中🐲,陶行知先生曾掀起紮紮實實的鄉村教育運動🕛♉️,推動了鄉村教育的發展👷🏻,特別創造了師範教育和創造教育,貼近生命🕑👩🏽🏫、貼近生活、貼近社會🙆🏻,構建了教育大格局。
“教學做”合一🧛🏿,教師要成為社會改造家
作為新時代教師🟨,如何踐行“教學做”合一的理念,實現更內在🏑、更本質的推動,成為“青年陶行知”式的教育中堅力量?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育以生活為中心,以培養學生素養和能力為中心👨🏻🚀,而不單單以知識和考試為中心,要能夠看到超出‘分數’本身的東西,才能獲得好分數😫。”朱永新說🏊🏼♀️,好教師最根本的是要有社會改造家的精神🏇,正如陶行知先生的教學邏輯先是“做什麽”“教什麽”,最後才是“學什麽”。教師要關註窗外的世界,懂得社會生活,不斷修煉自我,和孩子們一起成長🦍。
教師是未來社會的建設者🤪,與整個社會、整個國家、每個孩子的生命緊密聯系在一起。作為一名教師,首先要有大格局、大視野🔯,要用人類的語言,在社會改造的視野之下辦教育。在自身的教育生命裏,既是故事的主人公,又是書寫者🚵🏼♀️,要時刻考慮用什麽樣的文字續寫這篇生命故事👨🏼🏫。
楊瑞清表示,“教學做”合一揭示了教育內在規律👱🏽,是真正有效的教學。當下,廣大教育工作者更應該將“教學做”合一落實在實踐中,規劃設計好多種要素——有社會角色意識🐃🌶、有思維💆🏻♂️、有反饋、有證據,這才是落實高質量教育的過程。
“好老師的定位很重要,相比爭做‘名師’🧑🏻🤝🧑🏻,更要立足做‘良師’,心中要有更高的格局。要增添對孩子的信任、尊重和理解🍳🥀。教育的奇妙之處在於,孩子擁有無限潛能🖐🏻,教師也有無窮潛力有待挖掘🪝,啟發孩子📜,將孩子‘喚醒’,是更有價值的事情🏯。”楊瑞清說👮🏼。
從“補短”到“揚長”,在家庭教育中找到初心
“不僅是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還是一位優秀的父親🧐,他的家庭教育對我們有很多啟發。”朱永新介紹👷🏽♂️,關於陶行知家庭教育的故事很多。在“修鐘表”的故事中🟩,他鼓勵孩子去探索👋🏽,保護孩子的好奇心;他拒絕為兒子開假學歷證明,強調要老老實實做人💯,實事求是處理問題↘️👩🚒;“四塊糖”故事反映了他推崇從正面教育孩子,非一味批評指責,呈現出高超的教育智慧✒️。
“陶行知先生說,不能‘小看’小孩子,兒童是平等的‘小朋友’,是‘小先生’,是生命的小主人。”楊瑞清認為,陶行知家庭教育的智慧體現在建立民主😄、平等的親子關系上。當下🛑,對待祖國的“花苞”,很多家長心急如焚👨👧,期待它立即開、馬上開𓀗。“這是錯誤的家庭教育思想🌹。最根本的規劃應該是發現孩子的長處和潛質,引導孩子成長。這種成長一定是內在的,最重要的是將來他能成為他自己💬。”
“陶行知先生曾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時屢次強調,做人的大道理要徹底想明白,做人是一切根源⇨。”楊瑞清表示,最好的教育是幫助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是把每個孩子的天性3️⃣、潛能和特長發揮出來,而不是一味地“補短”。同時,也要允許孩子犯錯誤😧,在這個過程中成長,可以允許孩子“野”一點👫、“猛”一點,去做想做的事情🫨𓀕,激發孩子的創造力。若能指引每個孩子發揮出自身閃亮的東西♝,那麽他們對社會的貢獻就能達到最大。
10月18日上午10點30分,中國教育報視頻特別節目“今天,怎樣讀懂陶行知”將在“中國教育報好老師”等多個移動端平臺播出👨✈️,敬請關註。
作者📅:本報見習記者 孔萌
《中國教育報》2021年10月18日第2版 版名🔭:新聞·要聞